你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是在給自己的將來挖坑。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短短的幾十年,應該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不管是什么,我們的一生,都是朝著這個目標的方向進發。大多數人明明有奮斗的機會,卻總是毀于自己的懶惰上面。反而那些天生條件不好的人,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打我們的臉,成為我們口中的“勵志榜樣”。
準備聯考的考生們時間緊迫,大家是不是打算以更加認真的態度投入到備考中呢?然而,再勤勞的人都可能遭遇拖延癥的威脅。單詞背不完那就明天背吧!今天的題沒做就下次吧,明日復明日,轉眼間就臨近考試,難道又打算明年再考嗎?那么該如何戰勝拖延,提高學習效率,做好備考過程的時間規劃并有效執行呢?
提高內在動機
知乎上,有一個講述如何提高行動力的問題。“在你行動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這個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到底有多想要?遲一點要可以嗎?“
對于這三個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回答前兩個時會非常輕而易舉,可是當回答第三個時,就會體現出每個人對追求目標的堅定感。
堅定感強,動機也會強,這種人恨不得立刻投入行動當中去獲取這些東西。
而堅定感弱的人,由于缺乏足夠動機,盡管回答第二個問題,也會表現出自己很想要的思想,然而一旦推遲獲得的時間,很多人都表現出無所謂的感覺,反正就是還能接受。
這也是他們心里有目標,卻依然會選擇得過且過的主要原因——目標達成當然很好,假如沒有,現在的情況也都習慣了,繼續過吧。
想一想,現在你設定的這些目標,諸如減肥計劃,諸如鍛煉口才,諸如閱讀學習,有哪一個推遲一點實現就會“要了你的命”的?答案是沒有。
事實上,這些長期目標,如果我們沒有實現,也很難即時要了我們的命,只會猶如慢性自殺般,一天天的要了我們的命。
直到有一天回首過去,我們才會后悔的感嘆,當初要是好好把握,現在的自己該有多好啊!
想要避免這種后知后覺的遺憾,你必須關注當下,提高你的行事動機。對于備考的考生來說,堅持每天復習,有計劃的安排時間就是在把握動機,你的決心決定行動力。
逐漸提高所需的能力
我們人的意志力有限,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和做一些復雜的事情,會分別消耗我們不同程度的意志力。
所以,想要讓自己一下子就能夠脫胎換骨,那以此作為目標去行動,我們也堅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會放棄。
培養自己掌握某種能力,我們必須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一步一腳印。
這個行動方式,盡管不能短期內就滿足到我們的全部所需,但是學到的東西,肯定會滿足到我們相應的部分需求。
只要我們一直保持著學習——滿足部分所需——再從滿足部分所需當中獲得更多動力——到進一步學習——進一步滿足更多所需這個模式,我們就能夠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
建立觸發機制
缺少觸發機制,我們就算有再多的動力,也很難會行動。
根據Fogg教授的研究,觸發機制的產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觸發機制要被我們成功的捕捉到;
第二,觸發機制要和我們的目標行為建立聯系;
第三,我們要同時具有相應的行為動力和能力;
這樣的觸發機制可以是外部的,如設置鬧鐘提醒,到了某個時間鈴聲一響,你就知道應該要干什么了;也可以是內部的,一想到自己一事無成,就立刻坐直身子去看書。
這種觸發機制,成功被我們捕捉到,又跟我們目標相關聯,而且我們也有相應的能力去做,那我們就可以行動起來。
每個人的觸發機制不一樣,找到并建立屬于自己的觸發機制,你就能夠慢慢養成行動的習慣,擺脫身上的拖延了。
沒有人做什么可以一蹴而就,想要達到目標,必須經過一段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但空有上進心,卻滿身是什么都不做的懶惰,到頭來,我們的人生只會得到痛苦而漫長的折磨。
想要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誰都無法替你選擇。
真正讓你變好的,只有你自己。
想清楚自己努力的動機,慢慢培養出可以行動的能力,最后不斷透過觸發機制,養成進步的習慣,你就能夠收獲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甚至是不一樣的人生
不想學的時候怎么辦?
除了心態和規劃,自我調適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都要清楚,在半年到一年的考研時間里,我們要面對周圍許多的變化,在你的周圍,有很多學生可能過著輕松舒適的生活,享受著清閑的大學時光,但是,作為考研一族的我們,就要忍住寂寞,壓抑玩樂的心態,很多時候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焦躁、煩惱,靜心學習,這個時候,自我的調適就尤其重要。
不要刻意強迫自己去學習,但是要給自己適當的暗示。強迫學習會讓自己產生厭倦和反感,當我覺得沒有學習的狀態或者是不想學習的時候,我就會放下課本,選擇出去走走,或者和好朋友一起去娛樂一下。
即使當你在娛樂的時候,也要記得給自己一點暗示。比如:今天已經花了一下午或者是一天的時間來放松了,那么明天開始我就需要努力地去學習,否則就不能補上今天落下的進度,也會拖后以后的進度。這樣的小小暗示雖然只是自己對自己說,但是卻可以適當地收斂我們的玩心,到了新的一天,就能夠順其自然地繼續學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