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關于985,211畢業生的電視節目視頻很瘋。
一個是剛畢業的“簡歷帝”小何,參加150場招聘會,每場海投100份簡歷,想進大單位,結果沒戲。
前HR經理小米在節目中則揭露了招聘會的“潛規則”:
【1】大企業篩選時,會把985簡歷和非985簡歷分開放。
【2】離開招聘會后,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
【3】非985大學生簡歷就丟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4】其他大企業肯定也是這樣操作的。
小何的疑問是:像我們這樣都是大學畢業的,都沒經驗,985也沒經驗,您為什么只用他們不用我們呢?
小米:區別就是:就比方說剛才我問你英語水平,你說你英語過了四級,那如果同樣的問題問985的同學,他們會怎么跟我講呢?首先他們肯定不會用四、六級來評判他們的英語水平,他們會說雅思、托福多少分。
其次這個計算機水平,你的這個計算機國二剛過,也就是剛剛開始學編程的水平,但是像我們技術部新招來的,他已經非常精通計算機語言了,大部分985同學也是這樣子。現在我們公司讓他做一個APP,他組織三、四個人就可以做出來。
還有你說你這個學金融、投資的,在學校里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外面接觸具體的實踐操作。那我想告訴你,985的同學,他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參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團的實習,而且最少是六個月,比如說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等等。
所以你覺得你這個條件來和他們比,你有優勢嗎?
小米又反問了一個問題:你在你大學的這四年中,你覺得你最驕傲的,最讓你覺得成功的經歷是什么?
小何說:我做過我們學院的學生會主席,接受過很多電視臺的采訪。(負責做)人員方面的統籌、調動、安排,還有一些協作方面的事。
小米:也就是管人、管事對吧?那我來告訴你,在你的競爭者985大學這些同學中,他們在面臨我們的面試錄取環節時所展示出來的他們感覺驕傲和成功的經歷是什么。
第一,有的人很專業,他可能在這個行業尖端的雜志上發表過他的見解;
第二,還有很多人,在踏入這個專業開始就規劃好自己要在這個行業上如何去發展,他們經常會參加一些國際性的關于行業的交流;
第三,甚至有一些同學,他們非常有闖勁,在國家培養大學生創業的扶持下及學校的扶持下,他們還會向社會去尋找一些天使投資基金,他們已經開始在這個行業里創業了,所以在這個行業里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思維。
如果我們把這些人招來的話,你覺得他們是不是會更上手一點呢?你現在把你的這些在學校里管事的經歷放在你的簡歷上,然后跟我講這是你最驕傲的事情、最成功的事情,我覺得你的人生其實也是蠻蒼白的。
2
985,211畢業生總體上就業更好是事實。
如果不是事實,請問家長擠破頭逼孩子高考考優秀院校干嘛?——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學校就業質量更好。
一個學校學生就業質量好不好,跟學生培養質量有關。一個學生培養質量好不好,和教學培養體系、師資力量、生源質量、校園文化都相關,但遺憾的是這幾個指標985、211高校完勝普通學校。
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生源質量,都是985,211高校更好;不管是教學硬件還是校園講座,都是985,211高校更好......國家經費扶持,社會項目對接,校友資源回饋,也是985、211高校更好......
那么從概率上講,985、211高校培養出高質量學生的概率更大。假如用人單位 有充分的報名人才選擇,當然愿意先從985,211生源去選,因為從這些學院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概率更大。
非985、211學生覺得不公平的話,為啥不想想當年高考人家多的幾十分都白付出了嗎?
3
當然,電視節目總是故意制造爭吵。
比如電視節目中HR小米說的985、211大學生表現,肯定會讓相當一部分985、211大學生認為自己上了一個假的大學。
我個人認為,小米說的是比較優秀的985、211大學生,不會超過30%的比例,只不過這樣的大學生,在普通學校可能不超過10%甚至是5%的比例。
另外小米也應該告訴大學生們,很多中小企業并不一定愿意用優秀院校大學生,因為他們待遇期望高,不愿意在小單位長期干,還不如用普通學校畢業的踏實肯干的同學做員工。
就業市場本來就是多元化的,何必一起去搶獨木橋。
誰知道這種尖銳的對立和話語,是不是為了節目需要故意演出來的呢?
4
說實話,我們圈里的小伙伴都沒有太感覺到這些院校之間區別,我們在一塊玩,只認才華和脾氣。
隨便曬一些案例:
朱少鋒,煙臺南山學院,三本,2015年畢業,現在跟誰學。他能進入跟誰學是讀書期間微博被我轉發后被萬能的大熊注意,然后互動頻繁,直接去了360實習,當時大熊在360做營銷總監。
范瑜曦,浙江嘉興學院,二本,2016年畢業,就職于網龍。她能去網龍是我直接內推的。
唐青梅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三本,研究生學校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今年畢業,馬上入職網龍,也是我通過朋友內推的。
張向南,武昌理工學院,三本,2015年畢業,就職深圳鈦鉑新媒體營銷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華為榮耀3C暢玩版推廣,獲得金蜜蜂最佳整合營銷金獎。他畢業前去黃太吉煎餅實習,積累很多見識,在大學的時候就給鈦鉑官微 投過新媒體營銷的案例稿件,引起了公司的注意,順利憑實戰經歷入職。
劉勇,武昌理工學院,三本,2015年畢業,就職藍色光標數字營銷機構,負責京東錘子手機推廣專案,做他旁邊的同事是北大畢業的。他能被看中是因為之前去男人襪,青年菜君做的一些新媒體案例讓企業覺得很有想法。
黃萬金,福州師范大學,一本,2015年畢業,就職騰訊,去騰訊,我們圈子一起幫忙改文案,然后轉發她求職微信被騰訊朋友看到約面試的。
陳維賢,中南民族大學,一本,2015年畢業,先去創業公司小紅帽,后跳槽到百度,現在獨立創業。
石雨坤,浙江工商大學,一本,2015年畢業,就職阿里,去面試前我給他提供了簡歷和面試建議。
胡敏,武漢工程大學,一本,2016年畢業,就職金山,是我內推。
還有一個小伙伴,三本,去了中信銀行,也是我內推,但目前工作調動,不方便劇透姓名。
如果要列,我們圈子也就100來個人,大部分都不是985、211高校畢業,但似乎都進了不錯的單位,至少是自己喜歡的單位。
我這里還收羅了15、6個小伙伴一起創業呢,我覺得大家會認為在我們團隊干,未來比去500強好。
所以問題不應該是問——非985、211大學畢業生應該如何努力才能進500強?
5
稍微總結一下我們圈里的小伙伴經歷就有了答案。
其實就是兩個路徑:
【1】曲線救國,先去非名企積累工作經驗,再去名企,別人可以歧視你的第一學歷,但無法歧視你的工作能力。比如朱少鋒,張向南,陳維賢,劉勇都是這樣。
【2】勾搭人脈,直接獲得內推機會。網上很多牛人,各有各的人脈,如果他們覺得你是一個靠譜的小伙伴,就會給你創造機會,成為你的貴人。像我為什么內推這些小伙伴,都是才華橫溢的人,讀書的時候就能給我很多幫助,自然我要給他們一點小福利。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要求你已經積累了適合企業的能力,才能獲得機會,否則誰會去內推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呢?
我知道很多人好奇到底如何才能獲得貴人助攻,其實這也有套路。只是很多人大把時間都浪費在刷屏上,很少認真想想,如何努力才能得到貴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