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很高興大家來參加這個講座,人文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基礎,在復旦這樣的綜合性大學里,優勢之一便是各個學科之間能取長補短,互補互利,以此擴充學識,開拓眼界。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懂得人,學會與人打交道才能有效管理。

很高興大家來參加這個講座,人文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基礎,在復旦這樣的綜合性大學里,優勢之一便是各個學科之間能取長補短,互補互利,以此擴充學識,開拓眼界。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懂得人,學會與人打交道才能有效管理。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陳志武教授曾經分析過中國管院和美國管院的課程區別。美國的管理學院課程從哲學出發,學習文學、文學史、生理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等各類文化課程,圍繞“人是什么”這個核心問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他人。世界上最復雜的事情是人本身,因為人時常在變,具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因此,今天我想通過聊讀書來告訴各位讀書之于人生的意義,如何通過讀書來認識自我和他人,提升、豐富并完善自己的人生。

以下根據6月24日張汝倫教授演講內容整編

 

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讀書?

 

從前,我們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人在古代非常重視讀書,現在中國人卻沒有延續這樣的傳統,閱讀率低,缺乏思考和體悟,在科學、教育、藝術創作等領域都有所欠缺。

 

事實上,中國人在古代非常重視讀書。我們有個成語——珍惜字紙,意思是只要寫過字的紙,你都要珍惜它,因為其中包含文化。當時的整個社會都養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讀書的習慣,并達成共識:只要有條件,都讓孩子去讀書。讀書的目的是讀書明禮,為了懂得做人和道理,而不是為了名利。當時的科考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是憑借真才實學考出來的。

 

再往前,我們回到幾千年前的孔孟時代。基于“人類最可怕的敵人是人類自己”這樣一個共識,當時的先輩對明理修身,修行為善非常注重。孔子在1.5萬字的《論語》中有一句話說了兩次:“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儒家認為人的所有道德品質都是后天養成,所以比起飲食男女的生理特性要脆弱很多。我們人類千辛萬苦培養出一個好習慣或養成好德行,可能會一下子就被擊垮。孔子希望我們能把培養好的德行作為一種天性,自然而然地去做。另外, 《論語》把“學而”篇放在第一篇也是有所考量的,表明一個人做人做事,首先要從學習、修身開始。

 

我們再來看孟子,他認為人類身上具備道德良知,但是不經過學習讀書的話,這種良知或為善的可能不一定能培養起來。孟子認為一個人讀書一是為了區別于禽獸,建立人的底線,二是為了“求其放心”,把良心找回來。

 

因此,古人如此注重讀書,希望借此明理修身,從善養德,避免人類成為自己的敵人。

 

成為人文意義上“完整的人”

 

中國古代的學問無非講究成己成物,成己就是成為自己,明白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

 

讀書對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兩方面:第一,讓我們成為一個人文意義上“完整的的人”。

 

其中有兩層意思,首先是認識自我,對自己內心和人生有深入的探究;其次對周圍的人也能夠洞悉了解,以此更深刻地了解復雜的人類,這樣才能更好地和這個世界互動。

 

第二方面是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更好的把握。多讀人文領域的書籍看似和你們的實際工作無關,實際上很多時候工作中的神來之筆,都得益于平時無目的的閱讀,你的廣泛閱讀很有可能給你帶來與眾不同的靈感。古代為什么會有了不起的人物層出不窮?這個和他們閱讀的目的、閱讀的范圍,以及最后養成的眼界和境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現在的中國缺乏真正的大師,原因就在這里。

 

讀書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享受這個世界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容易,一生的時間有限,有沒有可能一輩子活出兩輩子的精彩?當然有這個可能。上帝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物質享受,也有精神享受。擁有金錢就可以得到物質享受,但是想要得到精神享受,就需要修為。

 

現在大家都很熱愛旅游,可是對于大自然或者人文景觀的欣賞用鏡頭拍下來就足夠了嗎?其中的內涵才是關鍵。我之前去埃及,在阿布辛貝神廟前對人類文明發出由衷的感慨,真切地感受到人類真不簡單。攝影或許只是記錄下一個畫面,我們縱觀歷年國際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它們也未必是在光線等形式方面取勝,更重要的是所表達的內涵和引發的思考。

 

詩詞的賞析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在于死記硬背,關鍵是你能否真正地讀懂一首詩。如果你讀懂了一首好詩,可能會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獲得精神上的豐富和享受。

 

這里所說的讀書,不僅是讀用文字寫成的書,也是讀自然的世界這本豐富多彩的書。在和這個世界互動時,我們不僅把它作為客觀的對象來認識,而是透過表現看到深層的內涵和意義,最后成為我們思想和精神的一部分。這樣才會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對藝術有新的把握和享受,從而擴充我們的靈魂。

 

讀經典,從一滴水中看到宇宙

 

立足于讀書以提升、豐富并完善人生的目標,我推薦大家多讀經典。經典有如下特點:第一,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沒有經歷50年、100年不能算是經典。第二,經典所探究的問題一定是關乎人生的根本性問題,有時候不一定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可能只是很私人的問題,但是經典往往能夠以小見大,從一滴水中看出整個宇宙。第三,經典無論大小,都能在思想和形式上達到美的極致。第四,經典涉及具有重大意義的人類基本問題,因此不僅限于中國,其他國家的經典也要讀。

 

那么,我們如何著手,進入經典的閱讀呢?第一,要找靠譜的書閱讀;第二,抓緊時間聽好課。我在上研究生、本科生的課堂上,看到很多旁聽的學生,最小的是小學三年級,最大的有60歲,也有母子、父子、夫妻、朋友,這讓我看到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和大家分享一件在德國留學帶給我很大震撼的事情。有一年冬天,我選了一門晚上5點到8點很有難度的課。那門課上,有位老太太,拄著拐棍,背都直不起來,每次都冒著大雪來上課,從來沒有遲到早退。當時,那位老太太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不為學位,不為工作,也不為發表論文,揚名立萬,只是為了學識,能夠如此堅持不懈。我相信,這樣的老太太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出現在中國,希望大家堅持讀經典,提升并完善自己的人生。

 

教授介紹

 

張汝倫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曾任東南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臺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德國特利爾大學客座教授、黑龍江大學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