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編者按 一身素雅頗有質感的職業女裝,用詞精準而又富于邏輯的表達風格,勾勒出這家公司創始人、CEO的獨特魅力。今日走近的EMBA人物是康得新女總裁徐曙。

“我思考問題、決策問題是更偏理性、邏輯和系統化的一個特點和風格。”徐曙說。

 

徐曙是國際領先的高分子材料領軍企業——康得新復合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得新”,002450.SZ)的CEO。她曾在去年底榮獲第六屆中國證券“金紫荊”最佳上市公司CEO獎,成為那屆獲此榮譽的唯一一位女性CEO。

 

理性和邏輯有助于對時勢做出精準判斷,從而進行前置性布局,在市場中把握先機,在競爭中實現超越與引領。徐曙說:“企業的發展如果順勢而為,會成長得更快,百年老店是不可能完全以不變應萬變的,所以創新是我們發展的永恒主題。但創新是一種順勢而為的創新,一種借力的創新。”

 

徐曙對于實體經濟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有著深刻的洞察與理解,她拿了張A4的白紙,用鉛筆在上面畫了個半圓,代表微笑曲線,一邊畫著,一邊向記者詮釋著她眼中的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融合。“微笑曲線的左高點是技術和產品創新,右高點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這兩個高點擊穿,就意味著科技創新的商業價值能夠轉變為長期商業價值,同時技術創新與代表用戶需求的應用平臺實現互補、共生發展”,徐曙認為,這是實體經濟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發展的最佳之選。

 

“作為一家實體經濟企業,通過與新技術、互聯網的破界融合,打造基于先進高分子材料的世界級生態平臺”是徐曙這兩年特別強調的戰略理念。

 

這家已經在高分子材料領域成為巨擘的公司,主動與互聯網結合,走向生態經營,在中國制造業中并不多見。16年來,徐曙一直帶領康得新義無反顧地行走在“無人區”。對她來說,踏入無人區是康得新發展的常態。

 

在徐曙的帶領下,康得新自2001年成立以來,一路發展成為全球預涂材料的領導者和光學材料的領軍企業,是裸眼3D技術、大屏觸控技術全球領先者,同時在柔性材料、隔熱材料等領域領先全球。康得新的市值也從2010年7月16日上市時的22億元,增長到目前的近700億元。

 

華麗轉身

 

徐曙是機械基礎的碩士畢業,之后在大學執教13年。出生于校園,成長于校園,她的前30多年都在武漢的大學里度過。

 

1995年她來到北京,本可以在北京的大學里繼續教師的職業生涯,但一位前輩卻發現了她良好的綜合素養和潛力,建議她去企業發展。

 

這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進入企業,沒有經驗可以復制,徐曙選擇了挑戰,進入了商界。

 

在企業工作,為她的職業生涯打開了另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去公司之后發現,那里確實更有活力,更加能夠發揮自身的潛力。”徐曙說。在一家中科院的公司工作兩年半之后,1998年,徐曙加入了康得集團(當時名為康得機電總公司)。

 

康得集團全稱為康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由鐘玉等5名原國企技術骨干于1988年在北京中關村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立。從傳統制造業起步,康得集團經過近30年的發展,總資產規模近千億人民幣。

 

雖然已有兩年半的工作經歷,但在商場上她仍然被康得集團董事長鐘玉比喻為“一張白紙”。“這可能跟我之前的生活、工作經歷有關,30多年都在大學里,人的思維比較單線條,社會經驗也比較缺乏。”徐曙稱。

 

但鐘玉還是將康得集團走向實業報國的第一個項目交給了徐曙,那就是籌建康得新,建設我國首條預涂膜生產線。康得新于2001年8月正式成立,作為公司的第一名員工和創始人,她開啟了康得新的先進高分子材料發展之路。

 

此后的16年里,徐曙帶領康得新成功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而她本人一直擔任著這家市值近700億元的上市公司的CEO,康得新也從一家材料企業蛻變為擁有四大事業群、30余家子公司、在8個國家擁有9大研發中心、營銷網絡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多年以后,鐘玉對她的評價有了一個大概的總結,那就是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忘我投入,有非凡的學習能力和洞察力。

 

“風口上的雄鷹”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康得新事務繁多,然而大到公司發展戰略,小到技術工藝等,徐曙均具備很強的判斷力與掌控力。

 

徐曙帶領康得新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01~2011年的“打造高分子復合膜材料的領軍企業”,到2012~2015年的“打造基于高分子材料的世界級產業平臺”,再到2016年開啟的“打造基于先進高分子材料的全球生態平臺”。

 

康得新剛成立時,進入了預涂膜行業——它廣泛應用于印刷包裝領域,當時中國缺乏生產預涂膜的技術和能力,康得新建立的全國首條預涂膜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成為中國預涂膜材料國家標準的制定單位。

 

康得新用了10年時間,成為全球預涂膜行業的領導者,并以行業龍頭的身份成功于2010年7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上市當日,康得新的市值是22億元。

 

上市之后,康得新又進入另一個國內的“無人區”——光學膜產業。這個行業在當時依然是國內空白,國內當時幾乎所有的光學膜均從美日韓等國進口,一年的進口規模達到1700億人民幣的進口量。光學膜廣泛用于顯示器、電子消費類等產品。光學膜產業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配套設備上,難度要大得多。這對康得新和徐曙來說,面臨極大的挑戰。

 

徐曙透露,在部署光學膜項目時,曾遇到過來自多方的強大阻力。“比如說資本市場,公司去增發的時候,大家都不相信我們能做的出來。”徐曙說。

 

另一個壓力來自技術權威專家。當時的情況是,中國連光學膜的基礎材料都做不出來,更別說做出光學膜本身,這也使得不少相關行業的技術權威專家提出質疑。

 

然而徐曙堅定認為光學膜是公司的發展所需。康得新的光學膜項目于2012年10月開工建設,一年后正式投產。僅用一年時間便實現投產,打造了一個全球目前集中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光學膜的產業集群。“當時日本人來看了,覺得這是個奇跡,因為在日本這樣一個基地要建成需要七到十年。”徐曙說。

 

多年以后,當徐曙再次談及這個項目時,她坦承,光學膜項目對康得新來說是生死之戰。如果敗了,康得新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法翻身。

 

“但一旦成了,就改變了中國整個光學膜產業,康得新也從此站在了一個制高點。”徐曙回憶說,“這是關鍵的一戰。康得新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也對項目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評估,憑借我們在新材料行業所積淀的基礎,這個項目的成功也成為必然”。

 

當然,徐曙也為此付出了心血,那一年她幾乎沒有休息,為了光學膜項目奔走在世界各地,從團隊建設、技術、設備建設到市場運營進行全面而系統化的布局。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是每個企業家在把握企業發展大方向時都要深度思考的,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今天,徐曙有著自己對實體經濟如何擁抱互聯網的觀點,就是“雄鷹理論”,她認為康得新應該做站在風口上的雄鷹。

 

依托高分子材料優勢,康得新還打造了新興智能顯示生態和新能源汽車生態等子生態平臺。在此基礎上,還打造互聯網應用平臺。將公司核心材料技術延伸到系統解決方案,進而延伸至終端用戶,實現材料研發、產品研發到應用平臺用戶端的相互促進、不斷迭代的閉環。例如,基于互聯網的裸眼3D系列產品、魔鏡、TouchFound販售機等產品大受好評。

 

徐曙說,康得新一直都定位在填補中國空白的產業,在中國從來不做追隨性的項目,只做引領和超越,填補空白。

 

不僅在中國,康得新在高分子材料方向上,從技術、產品、市場到商業模式均邁向了全球范圍內的引領和超越。

 

未來,康得新的目標是要用五年時間打造基于先進高分子材料的世界級生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