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如何認識目前的行業發展問題、如何認識企業生命周期過短、如何認識過往的生產模式及商業模式與大趨勢的沖突、如何正確認識現有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平衡現有的人才機制和企業發展的沖突等等——這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不完全取決于管理手段、工具,而更取決于文化基因及企業家和管理者的深度反思。在浙大EMBA實施的“商學+”計劃中,特別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EMBA教育項目從2017年正式執行“統考制”以來,今年進入第三個年頭。期間,盡管部分商學院因生源不足或其他問題,出現停辦現象,但是大部分商學院仍然通過革新教學方式,重塑中國EMBA教育的競爭力。廈門大學EMBA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始終保持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最懂中國企業家面臨的管理問題和知識需求
“企業家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之一。因此,EMBA教育項目事關中國的企業家群體的知識結構改進和管理能力提升,是其終身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企業家的知識與能力,又關乎中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財務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世農教授對時下大部分以大學為背景的EMBA教育項目的處境和發展,表示擔憂。
吳世農教授的擔憂不無道理。現有的EMBA教育,在需與供之間,并不能有效對接。
在“需”方面,援引中國旅游研究院去年發布的《中國研學游覽開展報告》,其中透露了這樣的趨勢和數據:“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旅游產業跨界交融,研學游覽市場需求不時釋放,將來35年中國研學游覽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海外研學游覽”是國內大部分EMBA項目都含有的教學模塊,這也意味著,在超千億的海外研學游覽市場規模中,EMBA項目扮演了貢獻主力。問題是,“統考制”之后,各商學院的生源都在減少,而 “海外研學游覽”的趨勢性增長,是怎么出現的?原因有三:
第一,除了具有大學為背景EMBA項目之外,類似中歐、長江等不受“統考制”影響的商學院的生源,出現增長趨勢;第二,各地出現的大量的民間商學項目,不僅模仿EMBA項目,并增設了“海外研學游覽”模塊;第三,看到因被“統考制”阻擋在EMBA教育門檻之外的企業家群體市場資源后,歐、美商學院加速入華辦學,而“海外研學游覽”模塊,正是其必設的課程。
“對于被歐、美商學院入華爭搶生源的問題,我非常擔憂。”吳世農教授表示,如果將EMBA視為教育商業市場,意味著執行“統考制”之后,將“市場和人才拱手讓給了他人”。吳世農教授呼吁,中國大學的商學院不能也不應放棄對本土企業家的培養和教育,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時下“統考制”的相關規定進行適度調整。
玩味的是,在EMBA“統考制”宣布和執行至今,大量的歐、美商學院開始搶灘中國EMBA教育市場。以育龍EMBA公布的招生名單信息為例,出現了諸如BSN荷蘭商學院、英國西蘇格蘭大學、英國華威大學、法國布雷斯特商學院、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加拿大西三一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協和大學、比利時列日大學、美國索菲亞大學、美國西頓大學、澳洲陽光海岸大學等等在華進行商學課程的項目。而在考試形式上,均以“不統考”作為廣告詞,并“國際文憑”及海外游學為誘導,加速汲取北、上、廣、深市場的生源。
在華的歐、美商學院EMBA項目,真比國內商學院EMBA項目更優秀嗎?
對此,吳世農教授根據自己常年從事商學教育的經驗和認識,認為:“一方面,中國企業家都是從自己在國內的商業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海外的商學教育根本無法深刻理解這些企業學員面臨的管理問題和知識需求;另一方面,對于中國企業家的教育、培養,中國的商學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建立了有效的課程體系和豐富的案例庫,不僅具有能力,而且具有責任和義務為中國企業家的學習和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實,包括廈門大學EMBA在內的全國各商學院的EMBA項目,都明確自己是在為中國企業家提供商學教育服務。吳世農教授表示,EMBA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但目前面臨的困難是暫時的。正如自己當初推動中國MBA教育發展所經歷的風雨一樣,假以時日,中國的EMBA教育也勢必會形成一個更加健康、更為有效地為中國企業家提供商學教育服務的新格局。
EMBA項目的本質是教育,不是培訓
除了來自海外EMBA項目的競爭之外,多股民間商學力量也在沖擊國內EMBA項目的市場。比如馬云主導的湖畔大學、鄭永剛主導的大商學院、和君咨詢為背景的和君商學等等。
吳世農教授表示,自己無意評論民間商學的是非,但他明確表示,EMBA項目的本質是教育,教育和培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上世紀90年代初MBA教育項目早期經歷為例。吳世農教授表示,當時引進MBA教育方式后,很多大學沒有統一的教育目標和課程體系,往往通過專題形式進行授課。“當時,我就說,‘以其說這是教育,還不如說是培訓’。糾正之后,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十分正規,且具有創新的MBA教育。”當今,諸多EMBA項目將EMBA教育培訓化,這是對EMBA教育的誤解。承吳世農教授的說法,現在市場上打著“商學教育”旗號的辦學機構,究其本質,與“教育”并無關聯。
為了印證吳世農教授的說法,《經理人》通過百度查核有關對“教育”和“培訓”的解釋:
所謂培訓,是培養、訓練,如同英文training一詞的釋意指出,它是由社會機構提供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專門訓練活動,強調實踐性。教育,由教育機構提供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素質培養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必要手段,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或者說,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英文 education(源于拉丁語educare,“引出”之意)一詞更多的強調,教育注重引導性。
“EMBA教育中,有兩點很重要。第一,使命的定位。各商學院都有自己的使命,比如廈大EMBA的使命是‘鍛造商海領航人’,明確表示是培養商業領導者。第二,對象的定位。EMBA的英文表述很明確,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翻譯就是‘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何謂高層管理人員?從身份上,就是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代表的企業家或準企業家群體。何謂碩士?就是學位教育。”吳世農教授表示,兩個“定位”明確之后,就必須思考:以董事長為代表的高層管理人員在管理實踐中面臨哪些重要的管理問題和挑戰,如何將相關知識傳遞和輸送給他們?
“和一般的中層管理者思考問題不同,董事長思考的是公司各類管理中的戰略問題或重要問題,諸如改善公司治理、制定和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技術研發戰略、生產運營戰略、營銷戰略、財務戰略、人力資源戰略,以及商業模式改進、財務風險管控,等等。”吳世農教授認為,作為EMBA教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為董事長和總經理提供一系列具有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教學內容。“學以致用、學以致道、道用結合、以道為主”,這一直是我這門EMBA課程的教學目標。換言之,EMBA學員所學到的知識,一是要能夠應用,即“學道”;二是要能幫助其提升到理論層面去認識,即“悟道”;三是案例教學和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和原理思辨并用,即“用道”;四是最終要讓其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即“得道”。
在廈大EMBA的課程體系中,吳世農教授主授《CEO財務管理》。“這門課不是教CEO怎么計賬、算賬和編報表,而是讓他們學會解讀財務報表,理解其中含義,并通過一系列財務數據,學會評價公司的業績、考評職業經理人的績效和薪酬、制定和調整企業的負債政策、利潤分配政策、投資政策、營運資本政策、股權融資政策和現金管理政策,構建公司的財務戰略,防范企業財務危機,提升企業價值,保障公司持續、健康、穩步地增長。”根據吳世農教授的說法,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代表的中國高級經營管理者或CEO,如果要從“商人”升級為“企業家”的時候,財務管理理論、方法以及實務的運用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必備的基礎知識,更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先進性的基礎。借用西方企業界流行的一句名言:“不完全懂得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管理者,就好像一個會投籃但未必能夠得分的選手!”上世紀三十年發生在西方的經濟大蕭條,使得其企業家深知企業財務管理,特別是持續關注和有效解決企業的戰略性財務管理問題的重要性。
EMBA教育,看“三個基石”
從教與學的角度,一個EMBA項目之所以獲得企業家的認可和市場贊譽,有三個視點很重要:
第一,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EMBA項目必須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將大學優勢學科資源引入EMBA項目的課程體系,這是EMBA項目展現、發揮自己的特點所在;第二,選擇和配置優秀師資力量。無論是專職師資,還是外聘師資,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學術基礎和優秀的研究能力,而且還要能向企業學生傳遞和輸送其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真正做到“賦能”;第三,學以致用(Learning by doing)。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和獲得知識之后,是否促進學員所領導的企業發生思維和行動上的改變,這是檢驗EMBA項目教育效果的依據。
根據這三個視點,來看一下廈大EMBA的情況:
導入大學優勢學科資源。廈門大學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幾大學科,在中國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尤其在會計、審計、財務和金融等專業領域,位居前列。在廈大EMBA的整個課程體系中,有關CEO財務報表分析、CEO戰略財務管理、企業戰略成本管理、金融市場投資等課程,在六大管理實務模塊中具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管理方法論模塊中,也三居其一。這主要得益于廈大EMBA依靠本校綜合性大學學科資源的優勢背景。
根據了解,除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分設財務與會計專業之外,廈大還設有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 Accounting Studies, IFAS),這些院、系是國家“985工程”在全國唯一的財務與會計創新基地,也是國家有關會計政策和財務管理重要的智庫之一,人才薈萃,高手云集,其主要致力于世界同行認可的財務與會計原創性研究和國際化教學。
《經理人》認為,擁有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資源,是EMBA項目成功的第一塊基石。
教授的學術地位和影響。除了學科優勢資源之外,優秀的EMBA項目在于師資力量。廈大EMBA項目中,云集了多位國內頂尖的專職師資。如吳世農教授、沈藝峰教授、黃世忠教授、毛富根教授、戴亦一教授、葉建明教授、李常青教授、劉峰教授、郭霖教授等。
其中,吳世農教授不僅是中國MBA教育的早期創建者和推動者之一,全國MBA教指委第一、二、三屆副主任委員,也是廈大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和廈大MBA教育及EMBA教育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先后擔任廈門大學“中-加MBA教育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和院長,廈門大學副校長。在繁忙的行政和教學工作之余,其親自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全國MBA研究生課程教學大綱》,我國第一套《MBA研究生系列教材》和《MBA公司理財學系列教材》,此后又主持編寫我國第一部《EMBA系列教材》,親自編寫《CEO財務分析與決策》一書,成為國內EMBA的經典教科書,并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撰寫出版教材和專著12部,2010年榮獲“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2016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給予中國情景的會計、審計和財務若干科學問題研究》的研究,并擔任總負責人。
近年來,吳世農教授提出“言之有題、言之有理、言之有法、言之有據、言之有論、言之有序、言之有新”的研究準則,并率先開展我國企業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預警研究、資本市場效率研究、股票的系統性風險貝塔系數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和投資組合的收益和風險研究、我國新股上市(IPO)的行為特征研究等,同時先后開展投資并購、負債政策、現金分紅、營運資本、現金持有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由于EMBA的每門課程的課時有限,如何在短時間內,將包括專業性極強的財務管理在內的EMBA課程體系內的知識,讓高級經營管理者迅速掌握呢?
吳世農教授表示,EMBA不是引導學員從事學術研究,而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除了基本的知識授予之外,在我的課程中,要求學員必須帶好本公司5年的財務報表,學員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公司經營行為,但如何分析、洞察公司存在的風險以及預測未來,需要和授課知識相結合。”吳世農教授說,學員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后,很快掌握了發現和分析企業財務問題的方法,總結出其中原因,從而更加理解企業運營、財務與戰略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規律。
《經理人》認為,師資力量中的學術知識和實務傳授,是EMBA項目成功的第二塊基石。
企業學員的綜合素質鍛造。英國教育家懷特海(Whitehead,Alfred North;1861-1947年)在其《教育的目的》中說過:“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正如吳世農教授所說,EMBA本質是教育,那么EMBA培養出來的企業學員,應該就要有能力運用課堂所學,去探索自我發展之路。課程學習和研討促進了企業家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理論聯系實際,并轉化為行動,使得其所學知識獲得升華與應用。
廈大EMBA學員中,除了早年一批著名國企領導者,他們學習之后,進一步明確公司的發展戰略,不僅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帶領公司闖入“世界500強企業”,還有一批著名的民企領導者,如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廈門恒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七匹狼實業董事長周少雄、三棵樹股份董事長洪杰、正泰電氣創始人南存飛等全國知名的企業學生。其中,恒安集團、安踏體育、七匹狼等傳統制造類企業,近年來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革,而企業變革和公司領導人思維變化、能力提升,存在莫大關系。
《經理人》認為,衡量EMBA教育的最大價值在于,是否幫助企業家思維和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升。這是EMBA項目成功的第三塊基石。
在這三個“基石”中,如何突出資源學科優勢,并予以和EMBA項目融合,以及發揮師資優勢,結合EMBA教學的特點,并最終適用于不同企業學員的學習訴求,廈大EMBA一直在嘗試改變、創新。
吳世農教授認為,優秀的教育,源自于深厚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扎根于中國、基于中國情景的學術研究。管理教育更是如此。就自己所授學科的發展問題,他提出過18個重要研究方向及課題,分別為: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財務行為和決策研究;互聯網時代的資本市場行為研究;制度和文化與公司財務行為研究;企業商業模式、財務特征和財務政策研究;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財務理論的關系研究;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治理、財務特征和財務政策研究;收購兼并、公司治理和績效評價的研究;風險投資、公司財務與資本市場互動關系研究;股利政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動態資本結構及其關鍵問題研究;債券市場與公司財務行為研究;資本市場行為與公司財務決策交互關系研究;現金持有和超額現金持有的一般影響因素和結構性影響因素研究;行為偏差與行為財務研究;公司財務績效、公司治理與高管薪酬激勵研究;宏觀經濟與公司財務關系研究;氣候環境與資本市場行為研究;環境保護與公司財務行為研究。
無疑,EMBA教育為這些問題的學術研究、案例分析、教與學的研討和總結,提供了難得的研究機會和良好的研究平臺,因為EMBA學員來自各行各業的高級管理者,都是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形成了“教學互動的學習平臺”,他們期望在這一學習平臺上找到解決之道。
我們認為,以廈大EMBA為代表的中國商學院EMBA項目,強調企業家終身學習的理念,筑實了“三大教育基石”,以培養本土企業家為己任,為這一解決之道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和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