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邏輯
簡單命題
1、直言命題
(1) 含義:判斷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
①陳述句
②感嘆句
③反問句
(2) 種類
①所有A是B ②所有A不是B ③某個A是B ④某個A不是B ⑤有些A是B ⑥有些A不是B
(3) 關系
①從屬關系
A. 推出關系:A真推B真,A假推B假
B. 推出方法
a. 上真推下真
所有是→某個是→有些是
所有非→某個非→有些非
只要是“真”,不論“是”或“非”,都可以從上往下推
b. 下假推上假
有些非→某個非→所有非
有些是→某個是→所有是
只要是“假”,不論“是”或“非”,都可以從下往上推
②矛盾關系:非此即彼
A. 找矛盾:對A本身進行否定,常用“并非”開頭
例如:小明考試通過---矛盾---并非小明考試通過→小明考試沒通過
B. 必有一真一假:真假話題型中常用方法
C. 表現形式
所有是---矛盾---有些非
所有非---矛盾---有些是
③上反對關系
A. AB不包含所有情況,且AB不相交
例如:老人與小孩是上反對,中間還有其他人群
B. 上反對關系必有一假,可以同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知
常用于真假話或者判斷哪些不能確定真假的題型中
C. 表現形式:所有是---所有非
④下反對關系:AB包含所有情況,且AB是相交的
A. 下反對關系必有一真,可以同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知
B. 表現形式:有些是---有些非
(4) 方陣圖
2、真假話題型
(1) 題型特征:多個直言命題,只有一真或一假,或兩真兩假,判斷選項真假
(2) 解題步驟
①翻譯成直言命題結構(6種)
②找矛盾或者反對關系
③繞開相應關系,判斷其他命題的真假
④變假為真,對照矛盾或者反對關系判斷真假(有時候還得再次找假的矛盾)
(3) 特別注意:真假話題型給的選項中關于真假的說明,以及需要選出的答案是真是假
3、概念
(1) 概念:反映對象本質屬性與其所包含的范圍的思維形式
①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本質屬性,外延式范圍
②概念間的關系
全同,例如:番茄=西紅柿
全異,例如:番茄、蘋果
交叉,例如:軍人、醫生
包含/包含于,例如:男人、人
(2) 歐拉圖(概念判斷)
(二)復言命題
1、選言
(1) 選言命題(相容):若干判斷,至少一種發生,也可能全部發生
①連結詞:或者…或者…;至少;或者
②并聯電路
A. 選言命題是并聯
B. 一真即為真,例如:燈亮為真---“燈真亮”
C. 全假才為假,例如:燈滅為假---全部斷開才滅---全假才假
D. 選言真(燈亮),如果假推真(否定其中一支,肯定另外一支):(選言真)一真另不知,一假另必真;p∨q=-p→q(否定一支,肯定另一支)
③矛盾
A. 選言的矛盾是聯言
B. 全部否定才能實現矛盾
C. 非p且非q
(2) 選言命題(不相容):若干判斷只有一種存在,只要發生一種,其他就不可能發生
例如:小明這次考試,要么通過,要么不通過
①連結詞:要么…要么…;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
②推理規則
A. 一真一假---為真
B. 不可全真,不可全假---全真全假都為假
C. 否一肯一
③矛盾:非p且非q;p且q
2、聯言:反映若干判斷同時成立
(1) 連結詞
①并列: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時;也
②遞進:不但…而且…;不僅…還…;甚至
③轉折:雖然…但是…;然而;可是
④因果: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2) 推理規則
①聯言命題是串聯
②全真才真
③一假全假
④且假真推假:-(p且q)=-p∨-q=p→-q
(3) 矛盾:p且q---矛盾---非p或非q
3、選言聯言考題總結
(1) 常見詞語翻譯
①至少=p或q
②至多=非p或非q
③并非…=表示對后面的內容進行否定---找矛盾命題
(2) 考法匯總
①選言命題---選言真假推真,否定一支,肯定另一支
②并非(選言)---選言的矛盾---聯言(分別否定后,或---且)
③不相容選言,否定一個,肯定一個---要么…要么…
④聯言考法---一般考話題為假---對陳述進行否定---聯言的矛盾---選言---聯言假真推假
4、假言
(1) 含義
①陳述某一事物情況是另一事物情況的條件的命題
②在前的支命題叫前件,在后的叫后件
③問題的關鍵在于前件推后件還是后件推前件
(2) 充分條件
①p發生,q一定發生
p→q,p不發生,q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前件推后件
例如:陳明如果考上MBA,就請大家吃飯
②連結詞:如果p,那么q;若p,則q;只要p,就/一定/q;所有p是q;p是q對的充分條件;…必須有
(3) 必要條件
①如果p不發生,則q一定不發生
q→p,如果p發生,q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后件推前件
例如:只有通過筆試,才能考上MBA
②連結詞:沒有p,就沒有q;只有p,才有q;p是q的必要條件;p是q的基礎;p是q的前提
(4) 除非…否則…
①前件不發生,后件一定發生
非p→q
例如:除非發工資,否則罷工
除非=如果不,不發工資→罷工
②連結詞:除非p,否則q;p,否則q;q,除非p
“除非”不論在句子里什么位置,全部調到前面,變成如果不;有些變成“如果不”之后,句子里還有“不”,雙重否定表示肯定
(5) 矛盾關系
①p→q的矛盾為p且非q
肯定假設的前提,否定后面的結論
例如:如果買鉆戒,我就嫁給你
買鉆戒(p)→嫁(q)---矛盾---買鉆戒(p)并且不嫁(非q)
②否定假言命題的辦法:肯前否后
(6) 等價命題
①p→q---矛盾---p且非q---矛盾---非p或者q
②p→q=非p或者q(兩次矛盾轉化等價)
(7) 推出關系
①命題之間推出關系
命題真假性
原命題如果是湖南人,則是中國人真
逆命題如果是中國人,則是湖南人不一定
否命題如果不是湖南人,則不是中國人不一定
逆否命題如果不是中國人,則不是湖南人真
②原命題與逆否命題等價,真假同最后一題邏輯推理,正向翻譯之后,同時翻譯出其逆否命題:p→q=非q→非p③逆命題、否命題與原命題的真假性無直接關系④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其他情況不一定
(三)綜合推理
1、對應題:代入排除,列表法,連線法
2、排序題:優先代入排除,畫圖,從確定的項入手
3、真假話:假設法
二、非形式邏輯
1、論證邏輯
(1) 前提:因為,由于,理由是
(2) 結論:因此,所以,專家認為,研究表明
(3) 論證方法:歸納,演繹
2、削弱
(1) 拆橋
(2) 割裂假設
(3) 另有他因
(4) 無因有果
(5) 因果倒置
(6) 措施目的不可行
(7) 同比削弱
(8) 調查統計,樣本不具有代表性、他差、不中立
3、加強
(1) 搭橋,保障因果
(2) 支持或補充論據
(3) 找隱含條件
(4) 排除他因
(5) 無因無果
(6) 并非因果倒置
(7) 統計調查,樣本有代表性、客觀中立
4、假設
(1) 搭橋補漏
(2) 保障因果
(3) 求同存異
5、解釋題:解釋現象或者化解題干中的矛盾
6、結構相似:分析題干結構或邏輯錯誤,找相同選項(只看結構不管對錯)
7、評價
常見的邏輯漏洞:偷換概念和轉移論題,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兩可與兩不可,非黑即白,類比不當,強制因果,因果倒置,循環論證,不當假設,訴諸權威,訴諸無知
8、推論:根據題干內容,推出某一結論(注意偷換概念,與概念范圍擴大、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