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失業浪潮來襲,連銀行都開始裁員了,我們該怎么辦?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各大銀行的財報一一披露,一個讓人揪心的話題被所有人關注到了,銀行大裁員了!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截至2016年底,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工商銀行共減少柜員14090人,農業銀行減少10843人,建設銀行減少30007人,中國銀行則未披露數據。不過無論如何,這是近年來銀行柜員減少規模最大的一次。以三年披露數據較全的建設銀行為例,其在2014年減少柜員2851人,2015年減少柜員4881人,2016年則驟減了30007人。農業銀行在2015年還增加了6909名柜員,而在2016年則一口氣減少了10843名柜員。
曾經銀行因為工作輕松收入高,被人認為是所謂的金飯碗,在筆者的老家曾經有過考上公務員不去,直接去銀行的先例,可見銀行對于大家的吸引力之大。無獨有偶,在銀行的就業數據被公布之前,互聯網行業也就在不久之前掀起了一股離職潮,本來覺得失業還是在影視劇中的故事,而現在沒想到離我們這么近?
一、為什么突然會出現在這樣的失業?
記得在去年十一月份,筆者在寫《所有人的飯碗都被搶走,你準備好隨時失業了嗎?》一文的時候,就曾經說到,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所有人都將面臨著被新技術所替代的波浪式浪潮,而即使有工作的人也將會接受U盤式的生活方式,原因就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然而,時間不過半年而已,竟然已經被筆者一語成讖,當我們復盤商業銀行和互聯網行業的失業方式的時候,兩類明顯的失業特征映入眼簾。
一是高科技對于崗位的替代作用不斷加強。記得在一兩年前,富士康宣布采用機器人替代人類的時候,有多少人在感嘆,機器人正在成為奪走人類工作的罪魁禍首,然而今天還是科技,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被各式各樣的智能終端所取代,還是同樣的數據,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達1777.14億筆,同比增長63.68%,離柜交易金額達到了1522.54萬億元,行業平均離柜率達到了84.31%,比2015年增長了近7個百分點。什么叫離柜交易呢?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柜臺進行服務,用戶用自助機具或者互聯網、手機就能夠完成的業務,在這個業務中最領先的民生銀行以99.27%的離柜業務率位居銀行業第一。
二是知識爆炸對于知識的更新要求越高。如果說銀行業還是因為科技對于傳統的機械化、固定范式工作的替代的話,那么互聯網行業的失業則是知識更新換代的必然結果,仔細研讀新聞我們都能夠發現,無論是華為的35歲以上老員工強迫退休,還是互聯網行業的中年危機裁員,其原因就在于互聯網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員工的知識水平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必然會出現知識結構的斷層,這種斷層的最終結果就是員工被企業所拋棄。
如果說這個時代之前的失業還是經濟不景氣的原因,而現在的失業更多的則是因為科技對于人類的淘汰作用,我們被科技所拋棄了。
二、哪些人會被時代所淘汰?
一直以來,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一句話:我們要擁抱變化?;旧戏彩且D型公司的領導,在面對公司即將到來的危機的時候都會說這句話,我們要擁抱變化。但是到底怎么做呢?筆者一直很推崇一句話:提前十步的人是先烈,提前一步的人是先驅,提前半步的人才是先鋒。所以,根據這個理論,我們也可以把即將到來的變化進行一定的劃分:
一是領導變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類人比如說已經過世多年的喬布斯,現在美國大紅大紫的伊隆馬斯克,這些人可以在紛繁復雜的事情和產業發展中,明確的洞察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提前布局,甚至像喬布斯直接用iPhone顛覆了諾基亞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讓世界知道原來手機可以長成這個樣子。
二是直面變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能達到喬幫主的高度幾乎是一輩子無望,美國多少年才能出一個喬幫主,而大公司的行業領袖往往也就是一個人,所以當公司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被蒙在鼓里。但是有一部分人則例外,他們可以通過周圍的蛛絲馬跡,發現變化產生的趨勢,并從一開始就著手給自己尋找一些退路,或者給自己尋找一些應對變化的措施。這些人往往是失業潮出現之前就及時離開,成功的實現了戰術規避的一群人。
三是適應變化。但是領導變化、直面變化的人往往還是鳳毛麟角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隨波逐流是我們的一個生活常態,但是有部分人具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筆者曾經親眼見到,當有人被公司所開除的時候,能夠面不改色的辦完所有的離職手續,收拾完自己的東西瀟灑的離開,然后很快就找到自己新的工作,開始了自己全新的職場生涯。這樣的人其實擁有的是強大的適應能力,雖然不能預見變化,或者預判失業,但是可以總結經驗,調整自己,適應這些浪潮的來臨。
四是拒絕變化。最后的往往就是拒絕變化的人,有相當一部分人當出現這種失業潮,出現這種被科技替代的情況的時候,一點感覺都不知道,突然被宣布說你失業了,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為什么是我?然后,就被各種牽著鼻子走,成為了失業的真正受害者。
面對著已經到來的科技替代浪潮,第四種人將會成為整個浪潮的犧牲品,因為拒絕變化的結果就是成為一只鴕鳥,最終被浪潮所吞噬。
三、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現在,未來已來,我們到底該怎么破?怨天尤人已經沒用了,我們必須要明白,即使你不能成為第一、第二種人,你也至少要成為第三種人。那么,有些方法就要必須考慮了。筆者建議可以考慮幾個方面的改變:
一是了解趨勢。說到洞察趨勢,這個太難太難,但是正如同每次地震之前都會有不正常的動物預警反應,在工作中也是同樣如此,現在如果有問下一個被科技血洗的行業是什么?筆者其實也并不知道,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凡是公司大面積裁員的時候,最受傷的往往是那些埋頭苦干工作,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這些人工作勤奮,堪稱勞模,但是總是成為變化的犧牲品。筆者建議無論你是誰,你的工作崗位是怎么樣的?一定要廣泛的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況,明白行業的發展趨勢。當然,這個比較難,有個簡單的辦法,多去了解公司老板的思路,一般往往公司老板是最先知道公司下一步方向的人,只要有心觀察,渠道不會是問題。
二是認真認識自己。說這個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人說,這個不就是找工作的時候用所謂的職業分析,或者是SWOT分析嘛。是的,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隨著你工作時間的變長,由新人變成老員工的時候,很多人都失去了認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動態認識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對自己的認識還停留在自己剛剛畢業或者剛剛入職的那個時候。但是時代是瞬息萬變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某一類特有的專業化技術,而是需要有可以隨時轉化的能力,比如說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影響能力這些,這些只要經過排列組合就能夠成為新的工作優勢。記住,你可以成為萬金油,因為可選擇的余地多,但是千萬別成為定制的螺絲釘,因為一旦你被高度定制了,你就失去了轉化的動態優勢。
總而言之,了解趨勢,認識自己,建設能力,這才是應對失業浪潮真正的應對法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