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做擅長的事情,是絕對正確的,不要因為出身、專業等所限制自己,你看方文山、周杰倫。擅長意味著個人動機、興趣、能力與職位的匹配,因此更容易做出斐然的成績,實現人生價值,所以人應該一直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做擅長的事情,是絕對正確的,不要因為出身、專業等所限制自己,你看方文山、周杰倫。擅長意味著個人動機、興趣、能力與職位的匹配,因此更容易做出斐然的成績,實現人生價值,所以人應該一直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所以我的答案是:是的,無論什么時候,做擅長的事都是個好的選擇。


所以只想得到是否的童鞋,就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我下面的內容,講的是:了解什么是擅長,自己擅長什么,以及不要過早貼標簽自我設限。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


1、起跑線焦慮,入行太早,懂得太少


很多知友私信或值乎咨詢我時,總會說到:


我想從事市場工作,而我老板非要我在銷售崗位待滿一年,我覺得自己看到了目標還要做些不相干的就是在浪費青春……or 我想從事人力資源專家(COE)工作,而老板非安排我在員工服務崗位(SSC),申請調崗沒批,該不該辭職?


遇到這樣的人我很糾結,一方面為他們這代人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動機和事業心、主動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而感到高興;


另一方面,我感覺好像自己落伍了,所有人都那么急,只有我慢半拍,是眾人皆醒我獨醉嗎?(不是那個一人我飲酒醉,求饒。)


貌似全世界都成了 A 型人格?而明明是 A 型人格的我,在你們面前顯得這么 B,都快 2B 了。


注:A 型人格具有較高的進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緊張;B 型人格者則屬較松散、與世無爭,對任何事皆處之泰然(Friedman&Rosenman,1974)。


整個社會陷入一種起跑線焦慮,一種“沒時間解釋了快上車!”的急躁緩緩彌漫。


剛畢業的孩子們啊,延遲退休后的你們職業生涯從 22 到 65 歲 +(甚至 70),也就是你還有小半個世紀的歷程要奮斗,干嘛那么早沖刺?


人這一輩子活的是生活,不是事業。那些成就,壓在不成熟的人身上,都是負擔。


萬眾創業的時代,媒體上的軟文湯香四溢……白手起家億萬富翁,商界奇少年身價億萬……新聞本來就好獵奇,結果有人胡說,還就有人胡聽……

被這些媒體所環繞的你,因為易得性直覺(availability heuristic)一想到成功,就是大學剛畢業就身價千萬,一個 PPT 種子輪融資千萬……你只看到了創業成功,你哪知道中國每天多少家創業公司注銷呢?


想一下,微博上除了文體界的當紅小鮮肉啥的,有幾個是在 30 之前成名的?越是大成就,恐怕來的越晚吧?你看看這兩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和鮑勃迪倫。


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說輸,你還是蝌蚪的時候就輸了。


人更不應該過早為自己做好長遠而細致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你對自己認識太少


你所了解的技能,可能只是最淺顯的冰山一角。


比如我在某衛視節目一求職節目做 HR 專家的時候,見到一個愛唱歌的小伙子,希望在企業內找一個能跟唱歌相關的職業;


比如某個內蒙小伙子,從小愛做飯,希望到企業找一個跟美食相關的職位;


再比如一個會武術的小伙子,希望到企業找一個發揮一技之長的職位。


行政、廚師、保安?這就是你們看到的技能?


2、初入職場,干點正經事


初入職場的階段是職業的探索期,人們還在摸索著自己適合什么,這個時期要做兩件事情:認識自己和融入世界。


一、發展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有效管理職業生涯的基礎。相較于國外的學生,國內的學生簡直一直生活在雞籠里,接觸社會的機會太少了。


同時國內的大學生職業教育又過于流于形式,致使大學生即便工作了一兩年,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適合這份工作。別人夸兩句,就覺得能力爆棚,領導訓兩句,就恨不得無地自容。


職業發展是個匹配的過程,但是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才能、興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偏好缺乏深刻的理解。


但是無論選擇哪個,過程中難免遇到問題。因為那些強調選擇權和試探的人可能把握不準,自己能不能發展出有意義的人際關系,而強調穩定,強調對工作、組織和其他人(如愛情)承諾的年輕人,對于承諾是否過于死板、不成熟也毫無把握。


好在,無論你選擇哪種狀態,“而立之年”的 30 歲大關,總會刺激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結構進行再評價。


Daniel K. Levinson 說:


人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我想改變我的生活――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或者放棄,或者是以往而需要補充的――我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否則就太遲了”。


存在于 30 歲的轉型期中的上述感覺給沉思、成長和生活的再定位提供了機會。


隨著將來高等教育的發展,碩士和博士的比重會增加,而退休年齡的延遲與平均壽命的增長,延長了人生的每個區間。這個 30 歲的坎,很可能就延遲到 35 歲了(高興不?),甚至青年期都要延遲到 50 歲了我腳著。


所以,在 30 歲之前,可以多嘗試幾個愛好和幾個職業方向,你有大把時間可以改正。


這種經由全神貫注所產生的極樂的心理體驗,Mihaly 稱之為“flow”(心流),并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體驗。后來被在 UCB 多年又回到 T 大執教的彭凱平老師改名為福流,也挺有社會主義特色的。


所以能做擅長的事情,本身是一種幸福體驗,而且也能代來更高的績效產出,如果你從事的工作總能帶來福流的體驗,那說明工作和自己的匹配。


但是福流的模型也示意,不要總固著在特定區域。如果增加了技能水平,也要增加任務的挑戰感的。


二、能否帶來超越外界對你預期的


價值或定位?


如果你的擅長能到直接領導和間接領導的認可,同時為你獲得了更多進入領導 - 下屬內圈關系的機會,以及獲得顯性的榮譽、獎勵、加薪和晉升。那么這些擅長是值得及時發揮的。


但如果你的擅長經常會被別的同事貼標簽,比如某某某不就會個 **** 嘛,除了 **** 他還會干什么?


當然,這也要看說話的人說的客觀還是妒忌恨,如果客觀,你就該反思意識到,這個擅長是否會限制你的定位,這個定位是說,會不會定位在某一固定技能(如擅長做 Excel 函數)而被貼標簽?


這可能不是將來要依賴的優勢點。


三、其深度厚度是否值得長期挖掘性?


擅長的工作,是否能抽離提取出具有高概括性的知識體系?


它應該能豐富你的思維框架,并完善你的理論知識架構,同時你對理論的掌握能夠幫助你建立起在這一領域的專業地位,增強你的專業定位,最終,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遷移到相關更廣闊的領域。


如果,只面向某一單項任務,不能幫你建立起對工作、人際等方面的認識與理論知識框架。可能就是一口不值得浪費時間的枯井。


如果這三個的答案都是“是”,早點從事這樣的“擅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