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多年來的MBA、EMBA教學和企業咨詢實踐,使我有機會深入接觸到成百上千的創業者、管理者,深感企業家是中國經濟最寶貴的資源,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不時在心中涌起對企業家的敬意。
多年來的MBA、EMBA教學和企業咨詢實踐,使我有機會深入接觸到成百上千的創業者、管理者,深感企業家是中國經濟最寶貴的資源,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不時在心中涌起對企業家的敬意。
但隨著技術、經濟、文化、社會的結構性變化與挑戰,也感受到企業家需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經濟文化綜合素質,感受到我們的MBA、EMBA教學過程中欠缺文化內涵與培養。
顧名思義,MBA、EMBA作為工商管理碩士或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側重學習的是工商類課程、掌握管理類工具,而目的更多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收益和個人價值收益。社會評價MBA、EMBA效果時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學習后的薪資水平提高程度。于是乎,如此指標導向下的MBA、EMBA多是設置與如何直接盈利相關的課程,那些表面看起來與盈利無關的課程、論題、內容大多被拋棄遺忘,類似于商業倫理、企業文化、經濟發展與文明歷程一類課程也處在邊緣化生存中。
這里有兩個問題:
第一,就手段來說,不論是個人經濟能力提升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是單純的狹義的商業素質決定的。自古以來,經濟與文化永遠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個人的能力、企業的競爭力與國家的競爭力永遠是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競爭力。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在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創新和推進,每一位對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家都是有文化內涵的企業家。
第二,就目的來說,發展經濟、獲得利潤永遠是手段不是最終的目的。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發展經濟過程中永遠要People before benefit(人高于利潤)。一句話,發展經濟需要價值定向、精神定向、文化定向。沒有這些文明定向就不可避免出現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以鄰為壑、巧取豪奪的變態經濟,就不可避免的遍地霧霾,而且心霾不解,霧霾難除。
所以,不論從提高競爭力的手段來說,還是從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目標而言,我們的MBA、EMBA教學,我們的企業家素質培養都不能缺少文化。
正是針對MBA、EMBA教學與企業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單純經濟思維、工具主義操作、追求短期效益、忽視長遠目標,缺少綜合文化修養,缺少系統多角度分析能力等問題,歐美高校明確提出MBA、EMBA應加強人文修養、感同身受體會各國歷史文化。當今世界最具原創性和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牛津大學西奧多•澤爾丁(Theodore Zeldin)教授則直接表明――MBA、EMBA首先應該是MCA、EMCA。這里的C是Culture、Civilization、Communication、Co-operation 。
可謂一語中的。
我們必須更好的理解提高MBA、EMBA企業家文化修養的重要性,而這種文化修養,不僅僅是識文斷字的表面文化,而是深刻系統的文化素養――感性的形象、豐富的語言、深層的動機和深邃的思想。
所謂感性的形象,正如同感性先于理性、形象先于思想一樣,我們多一些文化形象積累、多一些文化修養,有助于升華想象、提高創新、前瞻未來。
細檢20世紀偉大的技術、產品,在其產生之前,幾乎全部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過:機器人的形象最早是捷克小說家、戲劇家卡雷爾•恰佩克在《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創造的,Robot機器人亦始于此書;現在創客方興未艾,是加拿大科利•多克托羅在《創客》小說中首先使用并充分肯定了創客的實踐價值;1901年,英國科幻小說家喬治•威爾斯在其《登月第一人》中形象寫到:“到達月球后,柯林斯停止在軌道上,阿姆斯特朗乘小鷹號月球著陸器登上月球表面,避開月球冰礫,在寧靜海平穩著陸……”。1969年7月,這一切都變成了事實,連登月者的名字都恰巧叫阿姆斯特朗;1964年,20世紀三大科幻作家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在其小說《2011:太空漫游》中第一次描繪了計算機智能和人類的星際旅行。1968年又與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一起將小說拍成電影公映。一年后,美國宣布啟動阿波羅登月計劃,他參與了登月電視解說。美國稱克拉克“為人類登月提供了必要的智慧動力”。我們今天使用的手機、iPad最早在電影《星際迷航》中使用……
文學想象、科學幻想往往走在了實踐的前面,以至于法國文化部長說20世紀所有偉大的創造幾乎是實現著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幻想而已。想一想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從地球到月球》中的火箭式發射,《世界的主宰》中的飛行器、急速車……
科學幻想往往比科學本身更有預見性和感召力。可以說,萊特兄弟駕駛挑戰者號飛上天空,馬斯克創造可回收火箭欲將人類送上火星、戴曼迪斯設立X大獎激勵人們探索太空、拉里•佩奇研究無人駕駛汽車、詹姆斯•卡梅隆拍攝《阿凡達》或許都受到了這些科學幻想、文學作品的啟示。
形象先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形象豐富于思想,有沒有文學修養、有沒有形象能力,這不是一個文學問題,而是一個民族的想象力問題。影響我們飛上藍天的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我們的想象力。我們現在傾力提倡創新,一個沒有想象力的民族是難以真正創新的,而文化的乃至文學的素質是在生成和發育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想象力。
談到語言的豐富,今天的我們,可以感受到技術抄襲、價值貧乏、產品同質化之泛濫,究其原因不一而足。但從語言學、文化學、人類學角度來說卻與我們的語詞貧乏、文化貧乏導致的經驗貧乏、思想貧乏密切相關。我們應該認識到創造的豐富性源于感受的豐富性,而感受的豐富性則源于語言的豐富性。語詞化是經驗的存在方式,語詞是經驗的最小單位。你有多么豐富的語言、詞匯,你就有多么豐富的感受、體驗、經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自問:為什么我們也去了海岸深山、叢林荒野,我們也看到了朝霞星空、流云飛瀑,可感受就沒有作家們豐富多彩、深刻強烈呢?作家們怎么能描寫的細致入微、色彩斑斕、情感激蕩呢?這不是因為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不如作家們靈敏,而是因為作家們的語詞、語言比我們色彩斑斕,他們擁有更豐富的詞匯、更細微的語言呈現這些感受。居住在海邊的霍頗族用許多詞匯來描寫大海:如深色的、淺色的大海,明亮的、灰暗的大海,綠色的、多彩的大海,但他們從來沒有用過“藍色”來形容大海。這不是因為他們的視覺器官構造感受不到藍色的波長,而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中沒有藍色這個詞匯。
維特根斯坦說過,語詞的邊界就是你的世界邊界,語詞的世界就是你的經驗世界。海德格爾亦說過,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一個民族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創造性,也依賴于這個民族的語言創造性和語詞的豐富性。
看看那些流行的詞匯,你就可以知曉這些國家技術、產品、模式創造與文化相融的水準:機器人、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業余專家(Pro―Am)、消費生產者(pro-sumer)、創客(maker)、長尾、共創、分享、免費、實時經濟、平臺生態、VUCA時代、指數變化、混合思維……。再看看我們自娛自樂的人艱不拆、不明覺厲、喜大普奔、然并卵,我們嘻哈自嘲的厚德載霧、吃瓜群眾、喂人民服霧、藍瘦香菇等……。我們太需要豐富、創新我們的詞匯和語言,豐富、創新我們的文化,以促進我們經驗的豐富、感受的豐沛和心靈的滋養。
關于深層動機,我們看坊間流傳的一個寓言的啟示:
一個漁民捕捉了幾條魚后在海邊沙灘上躺著懶懶的曬午后的太陽,幾位外國游客看到此景又是照相又是詢問漁夫為什么不多捕捉些魚?漁夫反問游客,為什么多捕魚呢?游客自作聰明的回答:捕到更多的魚、有了更多的錢,你就不用做事,就可以在海邊愜意的享受日光浴。漁夫冷冷的說: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是你們在吵我、干[FS:PAGE]擾我。
這則寓言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偉大文學家、廢墟文學代表伯爾所寫的《懶惰哲學趣話》,是對手段與目的的深層思考,是對手段異化為目的的徹底反省。恰恰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
同樣,我們也會看到許多偉大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精神價值。找來描寫英國、法國、德國三大世家資本積累歷程的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托馬斯•曼的《布登波洛克一家》、約翰•高爾斯華綏的《福爾賽世家》看一看,你會比讀專業學術著作收獲更多,會更深刻的理解資本發展的歷程,會認識到人們的追求是怎樣經歷了求富、求貴、求雅的過程,會認識到人們到底應該要什么。
這些描寫資本歷程的偉大小說或傳記都揭示了人們創業、經營企業的根本動機:發財致富、爭氣展才、創造激情、社會責任、無度貪婪。
發財致富、爭氣展才都是無可厚非的正常動機,亦會帶來有益的社會價值。因為貧窮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痛苦,需要財富的充實與慰藉,而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創辦企業、開創事業也值得肯定與褒獎,但這兩種動機更多屬于關注財富和榮譽的外在動機。
一個社會更不能缺失的是――以創造激情推動創造和以擔當精神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動機,因為這些內在驅動更能使一個社會創造無限、真情永在、人性長存。
正如同Nike創始人費爾?奈特所言,“我們想和所有大企業一樣,想要創造,想要奉獻,我們敢于把這些大聲說出來。當你創造了某項事物;當你改進了某樣東西;當你傳遞了某種思想;當你為陌生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事物或服務,讓他們更開心、健康、安全和滿意;你就會更多地參與到宏偉的人類大舞臺上。只是活著還不夠,你還要幫助其他人活得更加充實,如果這算生意的話,那么,請叫我生意人”。
而對社會危害最大的是無度貪婪,包括對財富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和對權力的貪婪。甘地言之鑿鑿的說過,地球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們的貪婪。牛頓也動情直言:我能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算不出人性的瘋狂。J•F•貝爾納所言亦不虛:權力會毒害人。酒精中毒,尚能清醒,但人被權力毒害,卻沉浸其中,難得復原。
文學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我們這個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情沒有一件沒被20世紀偉大的作家們思索、追問過。閱讀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們就能時刻警醒:我們到底要什么?正可謂――”最清醒的人生是任何時候都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生”。
談到思想,必須承認:源自哲學的深邃思想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指路明燈。
這些年,我們也像獲得了巨大啟示一樣在流行: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努力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智慧的區別什么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什么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能深入知曉這是古羅馬新斯多葛派愛比克泰德的重要思想之一,并把握其來龍去脈,我們就可能理解的更深刻,對我們的人生就有更大幫助。愛比克泰德的基本思想是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兩類事物,一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事物,一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事物。我們要善于區分這兩種事物。還要知道面對不能控制的事物,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的感情有所準備。
1934年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將愛比克泰德的思想精煉成沉靜禱告而廣傳世界:愿上帝賜予我接受無法改變的寧靜,賜予我改變能夠改變事物的勇氣,以及區別兩者的智慧。
如果我們能多讀、多思考蘇格拉底、柏拉圖、盧梭、伏爾泰、黑格爾、薩特的哲學著作與思想,我們看待世界、看待商業的角度會更多元深邃、更高屋建瓴、更統籌全面。多少年來,人們在經營企業、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想多是戰勝對手、征服世界、贏得成功,我們太少思考如何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與突破自我。
想一想蘇格拉底“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的銘言,想一想柏拉圖“認識不到自己無知是最大的無知”的思考,想一想康德“最令人敬畏的是頭頂浩瀚的燦爛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的思想,想一想黑格爾“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的自省,想一想尼采“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的囑托,想一想羅素“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的冷靜,想一想哲人們“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們從不汲取歷史的教訓”的警戒, 我們是否會更深刻智慧一些,更清醒冷靜一些,更從容堅定一些。
我們都欽佩史蒂夫•喬布斯的無限創造和超凡能力,但我們不要忘記喬布斯的最大愿望是“用全部財富換與蘇格拉底的一個下午”。
總而言之,感性形象、豐富語言、高尚動機和豐沛思想是深層文化修養的綜合體現。更多的閱讀偉大文學、經典哲學,更多的與不同的人們交流、對話,更多的接觸自然、實踐社會,我們的MBA、EMBA就能成為MCA、EMCA,我們的企業家就能多一些文化、文明的內涵和文化、文明的力量,多一些文化、文明的定向。
閱讀學習、實踐體驗、修養文化,正如身臨大海――涉淺水者得浮萍,進中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珠貝。
君何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