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位優秀的MBA管理者,一定是一個能夠心靜如水、愿意探究事件全貌的人,不張揚、不噪動、雖然偶爾也會被情緒所影響,但會調節自己的關注力盡量放在事情本身,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做“活在當下”,按照正念的理解,就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比如,吃飯的時候注意力在品嘗食物的美味上,工作的時候專注于方法與流程、傾聽的時候靜靜地聆聽對方傳遞的信息、撰寫文章的時候感受每個字帶給你的沖擊。
這些年接觸過許多成功人士,通過觀察發現,越有智慧的人他的注意力越強,他會停下手里的事,專注的和你交流溝通,哪怕只有幾分鐘,他也不會一邊看著筆記本電腦、一邊簽著報銷單據,一邊與你交談。當他停下手里的工作,專注的望著你時,交談者的心理會有受重視的感覺,心理體驗很好,效率通常會比較高。
也有一些伙伴是另外一種情境,他們好像總是很容易地就穿越其它事情上。
當你和他們溝通一件事的時候,他的關注點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因此聯結的其它東西,比如他會很跳躍地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憂慮等等。最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在會議過程中,很多伙伴在別人發言的時候,實際上并沒有認真聆聽,而是在考慮一會我該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可卻沒想過如何理解對方的觀點。我想這就是應了那句成語“各說各話”吧。
我在課堂中經常會舉這樣的例子:一群人開會,一般會分成四類人。一類是正在發言的人,誰對他正在說的話感興趣呢?往往是本部門的伙伴或本組的伙伴;第二類是沒有發言的,他們的關注點是“我的稿子哪里還要再改一改、完善一下……”,第三類自然是已經發完言的,他們想“終于發完言了,可以干點自己感興趣的事了……”。當然,還有最后一類-聽會的人,做為一個旁聽者,自然更沒有興趣全神貫注了。
會議的目的之一本身就有分享信息、加強交流、互相理解的作用,可這樣的結果確實不是我們想要的。
坦白地說,人很難完全擺脫事情和情緒的影響。面對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很容易會產生聯想、分析、情感鏈接,這個時候的關注力是跳躍的,你所做的事情往往與你所關注的事情無關,比如,飯雖吃完了,但卻不知道什么味道;會議開完了,卻不知道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工作雖然做完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于是,我們覺得一天時間很快過去了,卻發現好像什么都沒干,什么成果都沒有,挫敗感油然而生。
英國作家邁克爾·阿克頓·史密斯在一樣安靜》這樣描述如何練習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大腦放松下來后,你可以延展自己的意識,開始留意你的整個身體,關注你的感覺。不要對你所感受到的東西評頭論足,去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好了。不要試圖改變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只要去觀察事情的本貌。
你會發現,你的思想飄著飄著,時不時會落到煩惱上,或者是落在讓你分神的事情上,抑或是降落在回憶或者憧憬上。這就是思想的本質。當你意識到自己走神了,不要責怪自己,慢慢把關注點拉回到呼吸上。你可能不得不周而復始地這樣做,沒關系的。只要不斷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行。每時每刻,一呼一吸。”
我理解其實可以這樣描述:平靜下你要表達的欲望,認真觀察事情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維可能會隨時跳躍、你的情緒可能會隨時被影響,但沒關系,只要你關注到這些的發生,就把關注力再拉回到觀察、聆聽上就好。
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能夠心靜如水、愿意探究事件全貌的人,不張揚、不噪動、雖然偶爾也會被情緒所影響,但會調節自己的關注力盡量放在事情本身,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