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在網絡時代,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創造真實價值,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01

 
  智能時代不可避免地帶來信息碎片化。在互聯網信息無時不刻的轟炸下,我們只能碎片化地工作、溝通、思考。
 
  你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隨時隨地收發郵件和信息,隔不久就要刷刷微博、朋友圈,生怕錯過幾十個億,錯過拯救世界的機會……
 
  這種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不僅導致我們工作時間的60%都被浪費了,也讓我們失去了專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充滿分心事的網絡時代,如何才能提高自控力和專注力,讓工作真正有價值呢?
 
  《深度工作》提出:想要在碎片化的時代有效管理時間和精力,就必須學會深度工作。
 
  這種深度工作的能力,是我們真正稀缺的能力,而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具價值。
 
  02
 
  去年年底,首富王健林的一日行程表刷爆了朋友圈,從行程單上來看,王健林在一天之內飛了兩個國家三座城市。
 
  網友紛紛感慨:“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
 
  但比這更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了別人展示在公眾面前的行程安排,卻沒有進一步思考:支撐這種忙碌的,其實是整個工作團隊幾個月殫精竭慮的調研報告,事無巨細的推敲驗證等大量的工作。
 
  你看到的努力只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而真正重要的工作,往往是蘊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
 
  也就是說,真正決定工作價值的,并不是表面上看得見的忙得腳不沾地的行程,不是那些浮淺的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真正的“深度”。
 
  然而,我們對“工作意義”普遍存在這樣的誤解:衡量一個人的工作價值時,總是習慣于參考他看起來是否足夠“忙碌”:工作了多長時間、制作了多少PPT、接待了多少客戶等。
 
  這或許應該歸結于社會環境的價值觀,總是用可以被“量化”的指標評判某件事的價值。
 
  卡爾·紐波特在作品《深度工作》中指出:
 
  類似長途商務旅行、會議、回復郵件、參加公關活動等等形式的“工作”,都應當被歸類為“浮淺工作”。
 
  這些工作既不要求很高的認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強度的智力投入,它們操作簡單,容易被復制和替代,這樣的工作同樣忙碌,但是效率低下,價值有限。
 
  誠然,在多線程工作中不斷切換注意力,讓你看起來非常忙碌,甚至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忙碌真正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有多少?
 
  低質量的勤奮比懶惰遠遠更可怕,那些看上去終日忙碌卻對公司毫無貢獻的人,對公司的傷害才是最大的。
 
  03
 
  與“浮淺工作”相對應的,就是“深度工作”。
 
  什么是深度工作?
 
  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通過重復、累積的“浮淺工作”得到“深度工作”的工作結果。
 
  例如,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在鄉村的“塔樓”呆了一年,不受打擾,心無旁騖地進行冥想、深度思考和撰寫論文,因而才能寫出著作《心理類型》。
 
  作者進一步從神經學、哲學和心理學三個角度深入論證了深度工作的價值,指出這種伴隨深度工作而來的精神緊張狀態對于提升我們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類學習的速度,在未來,一些簡單、可重復的工作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可以想見,在未來踏入精英階層成為贏家的,只有可能是這三類人:
 
  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人;
 
  成為所在領域的翹楚;
 
  擁有資本的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成為前面兩類人無疑比較實際。
 
  而通過深度學習和工作,才有可能實現這一點,讓你快速掌握復雜技能,從而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水平。
 
  毫不夸張地說,深度工作,才是讓你變得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
 
  04
 
  要擺脫低效的忙碌,就要重新審視我們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工作習慣,進而通過刻意練習,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這里,卡爾·紐波特提出了四個準則:
 
  ①工作要深入
 
  作者用一個公式來解釋深度工作的強度要求。
 
  高質量的工作產出=所花時間x專注程度
 
  首先,根據工作的性質,列出你的目標清單和工作日程。注意目標要明確,日程要可執行。
 
  其次,根據你的目標,找到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一次只做一件事,因為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重復,形成自然而然的習慣,達到可以隨時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并且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精力集中。
 
  ②擁抱無聊
 
  如今,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讓我們有無數的選擇打發無聊時光:隨手點開微博、刷刷新聞、玩玩游戲……
 
  百無聊賴的狀態讓我們習慣分心,不能自如地調整到最佳的工作狀態。
 
  因此,想要深度工作,就要把心力集中,沉下心做事情。
 
  在什么都不做的無聊時光,與其頻繁地刷微博、朋友圈,不如專心思考今天的生活或者明天的安排。
 
  另外,有意識地訓練專注力,比如限定使用網絡的時間,從而戒掉對網絡的過度依賴。
 
  有成果的冥想也是很好的訓練方式。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閑的時候(比如慢跑、淋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
 
  ③遠離社交媒體
 
  仔細想想,你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上,對于你提高認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真的有幫助嗎?
 
  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建議,在30天內不碰社交網絡,然后問自己:
 
  在這30天內我的生活是否變得更糟糕了?
 
  我所謂的“朋友”們是否真的在乎我的存在?
 
  根據二八法則,只有20%的朋友是有價值的,而他們可以給你帶來80%的收獲。
 
  嘗試給自己限定上網和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剔除把網絡當成娛樂消遣的想法。
 
  ④摒棄浮淺
 
  摒棄浮淺,其實就是提醒自己:你的時間有限,選擇深度工作方式還是浮淺工作方式,將決定你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決定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
 
  教育家威尼弗雷德·加拉格爾說:“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假如你無法選擇想要的生活,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學會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