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互聯網思維的辦公模式,狠的地方在于,省去了傳統辦公被浪費的時間成本,解放出更多自由時空進行實際腦力活動。
最近,有朋友來咨詢,他家兒子今年終于高考完,考取了不錯的成績。人生第一個12年苦戰已經完成,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問小編我對人生規劃有沒有什么意見。
其實,小編很惶恐。作為幸存者,只不過自己的小規劃,恰好跟大時代合拍了而已。
因為小編18歲時,完全意想不到多年后一個叫“互聯網紅利”的東西,會徹底改變人生。回到十年前,大街上滿是殺馬特頭型,滑蓋手機是最鮮潮流,貼吧BBS還特別吃香。
當時,你唯一掏錢會買的互聯網產品,估計就是QQ秀和黃鉆會員了。這個虛擬的世界,能滿足你的虛榮、自我、好奇和安全感。然而,當下,互聯網擊打的早就不止是人性痛點,還給我們的社會協作網絡帶來根本性巨變。
怎么理解呢?拿小編的工作室模式來舉例子好了。
看過小編招聘貼的朋友可能會留意,公司提供遠程協作崗位。你人不一定要在深圳,所有工作都可以通過線上溝通完成。有些人剛聽到這種模式時,會感到很不可思議,這也太現代感了吧。其實,很多互聯網公司都采取這種輕量化的辦公方式,已經沒那么前衛了。
對于部分職位來說,我們不再依賴固定的辦公場所。一個團隊,在華北、華東、華南都有“據點”,只要足夠有才華,我們想連接世界各地聰明的大腦,給你體面的報酬,不用過于為地域所困擾。
傳統朝九晚五的打卡制度,在互聯網行業沖擊下也逐漸解體。你可能會懷疑,遠程協作缺少上級監督,溝通成本又相對高,不像在辦公室喊一嗓子就行,能順利運轉么?這些困難我們當然遇見過。
但是,它最終篩選出的員工,都帶有高度自我驅動力和優秀職場溝通力,督促我們永遠效率先行,經常復盤項目經驗,要讓成績和教訓都能更輕易的彰顯、被量化。
這種互聯網思維的辦公模式,狠的地方在于,省去了傳統辦公被浪費的時間成本,解放出更多自由時空進行實際腦力活動。
小編有位員工經常感嘆,她的朋友一起床就匆忙趕往公交站,路上顛簸一個多小時,到了公司再緩半個小時,每天起碼有三個小時處于低效狀態。而她的早晨,能從容開始準備工作,活干完后就能有更多時間讀書充電、健身和陪伴家庭。
當然,并不是鼓吹線上協作模式適用于所有人、企業,它有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團隊磨合時間會拉長。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互聯網正在強烈沖擊、打破過去被規訓的生活方式,甚至撬動社會各種行業的底層邏輯。
15年6月,公司的實習生Chris曾經是某共享單車的第一批用戶。當時,這家共享單車的投放區域僅限于北京幾所高校,活動范圍也限制在校內。
有一天,Chris剛把共享單車踩出校門,手機定位就監測到她的行蹤,立刻收到短信,警告她在規定時間內把車騎回去。
Chris還心想,什么鬼嘛,只能在校園五分鐘不到的距離內活動,原來發展格局就這么小。結果,不到兩年,這家共享單車火速侵占全國,你騎它環游中國都沒人攔你,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也撼動了死氣沉沉的國產單車制造業。
當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結合,發展更新的速度、規模、力度,全都快到你招架不住。面對互聯網,我們不斷意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性,你永遠想不到它會擁有怎樣改變世界的力量。
因為,互聯網變得越來越了解你了。比如共享單車,當你騎行的次數越來越多,你的手機App就會成為最了解你出行路線的一個伙伴。
再舉個例子吧。平日我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網購了。你有沒注意,你的某寶主頁非常了解你的喜好。你的每一次商品搜索、每一次添加購物車、每一次剁手,都會被默默地分析、記錄,然后就會推薦相似物品給你,成為店鋪的隱形導購。
在某個垂直領域,你和上億人的數據被搜集越多,機器就會變得更加聰明,這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
當然,這種用途不僅限于商業,還會應用到醫療、治安等公共服務體系。比如,有些國家的警察,會聯網分享犯罪分子的各種數據,通過算法推斷出潛在犯罪時間、地點,來個甕中捉鱉,特別高級。
所以你發現沒,信息即權力。理解、運用互聯網邏輯的人,往往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資源,這是幾乎凈增長,永不枯竭的寶藏。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至于人生規劃,我其實沒資格對一個素未謀面的人指路。但是,小編倒是希望他將來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去接觸、了解一下互聯網思維。因為,我們應該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產生深深的危機感。
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在嘗試推斷這一未來圖景。美劇《真實的人類》故事背景就建立在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時代——機器人在各行各業取代大量人力,釀成了人類大規模失業危機。
當互聯網不斷刮搜數據,咱們的行為模式被機器學習,勞動力就變得越來越可替代了。
無獨有偶,去年雨果獎小說《北京折疊》也是講科技高度發達對社會秩序的沖擊:機器人早已能取代如垃圾分揀之類的低端工種,但出于社會維穩的需要,這些工作者被“折疊”到黑夜里,仍舊保留原來的工作,但是早已跟實際經濟運轉脫離了干系。
科幻作品真沒瞎扯。6月底,馬云在美國論壇上,就預測30年后受人工智能沖擊,失業將會成為大問題。
況且不用看那么遠。當下,金融界原本的鐵飯碗信審員,在互聯網信貸發展下,根本干不過機器,逐漸被邊緣化為底層勞動力,正在大批被淘汰出局。線上線下,兩套邏輯,兩種速度。
未來,焦慮的不僅是金融從業者,還有更多傳統認知為“鐵飯碗”的行業,脫離、追不上互聯網發展軌道,逐漸陷入泥沼而不自知。
用馬歇爾·伯曼的話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據說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只有2%的人能控制未來。你選擇成為擁有信息權力的2%,還是掙扎在信息荒漠的98%?
這個說法或許有點夸張,只是希望各位讀者們能更快意識到儲備互聯網知識、升級互聯網思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