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好的創業者甚至認為,正是因為匱乏、限制和約束的存在,才能打造出有趣的故事。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這些困難,所有的資源唾手可得,也就不存在任何有意義的故事了。
創業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美國,超過80%的創業公司活不過一年,只有不到4%的創業公司能生存超過五年,那些為數不多的、殺出重圍并獲得最后成功的創業公司到底靠的是什么呢?本文筆者也一直試圖去尋找和總結這里面的共性。
創業為什么要趁早?
我們知道,硅谷最優秀、最成功的一些企業家,很多都是大學沒讀完就投入了創業,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就不用說了,拉瑞·艾利森在大學沒讀完就創立了甲骨文公司,馬克·扎克伯格也是大學沒讀完就創建了Facebook。
這里要說明一點:我并不提倡輟學去創業。我只是想說,在大學期間,創業幾乎是沒有失敗成本的,或者說失敗成本特別低。與此同時,你還能在這樣一個好的環境當中快速地學習。快速失敗、快速學習、快速調整、快速成長,這樣的良性循環和寶貴經驗對于以后建立自己的企業是非常有幫助的。
戴爾(Dell)是一家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腦公司,它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在14歲生日那天用自己掙來的錢買來一臺蘋果電腦,并把它拆得亂七八糟。但他不是為了學技術,而是為了尋找商機。后來,戴爾在拆了很多機器之后,看到了一個閃光的商機:IBM電腦的零件一共才值600至700美元,但當時在外面的市場價卻高達3000美元。于是,戴爾到批發商那里將積壓的電腦以批發價買回,再將這些機器進行升級,然后以低于市場零售價10%至15%的價格在校園里出售。
幾次嘗試之后,戴爾嘗足了甜頭,那年他才19歲,剛剛入讀大學一年級。對戴爾來說,大學里的學生可能都是自己的客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嘗試的機會,退一步來說如果當時創業失敗,也就是虧掉之前投入的成本,他并沒有什么大的損失。
美國著名高科技公司Facebook的發展也是如此。創始人扎克伯格一開始就很好地利用了校園資源,找到了哈佛這么一個“試驗田”,建立了一個面向學生的社交網絡。后來,他還把這個產品推廣到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名校,通過校園這個創新平臺給與的機會, Facebook幾乎是以瘋狂的速度在美國各大校園鋪開來,最后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當然,以上我舉的都是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事實上,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高達95%,既然成功率微乎其微,那為什么還要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創業呢?我的母校斯坦福大學曾教給我們的一個理念就是:不僅要坦然接受這個失敗率,而且要擁抱它,甚至要以這個失敗率引以為豪。因為你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嘗試,而且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就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也為以后的成功創業埋下種子。這種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大家都是鼓勵學生創新和創業的。因為在這個年齡段,你思維活躍,視野廣闊,你的創業失敗成本幾乎為零,但到了真正踏入社會的時候,年紀越大,如果想創業,你的成本就會逐步增大。就算在同樣的崗位上,你如果想做新的事情。其實成本也是越來越大,大家也知道,這里面有自己的人力成本,有金錢成本,甚至有家庭成本,所以很多人不是沒有創業這個能力。而是一開始就在在思維上就把自己限制了。
創業成功者的心態竟然是一樣的
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是美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之一,也是全美唯一一家致力于推動創業的大型基金會。兩年前,我參加了考夫曼旗下的一個學者項目,這個項目主要是教投資人如何投一級市場。在為期兩年的深造中,每位考夫曼學者都要選一個研究課題,并給出一份詳盡的研究報告。我當時選擇的課題就是:創業者的心態。
如果讓那些專業的投資人評定哪些創業公司是有投資潛力的,一般會有以下幾個觀點。有人會說,我覺得市場排在第一位,如果市場很大,哪怕創始人能力不足,后續也能替換能力強的人;有人會說,產品是最重要的,比如Instagram做得這么漂亮,它再怎么也會紅的;也有人會說,我主要看人,因為創業者的個人能力決定了一家公司是否能成功;當然,還有人說,市場、產品、人才這三者都重要。
通過一年多的調研,結合自身曾經的連續創業經歷,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在創業初期,人才的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產品還沒定型,市場也會隨時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人無疑就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判定這個人到底靠不靠譜?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當然,學歷、資歷、行業積累以及是否有過創業經驗等等都是重要的評判參考,但除此以外,我覺得創業者的心態尤為重要。
我曾訪問了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他們的公司要么已經被收購了,要么上市了,我問這些成功的CEO們,當初創業時你們碰到什么問題,你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回答我他們曾經碰到這四類問題:第一,缺乏人才;第二,缺乏資金;第三,不被客戶認可;第四,意料之外的難題層出不窮;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那些成功的創業公司的CEO們,他們怎樣一次次地重新站起來,并且堅持下去,將公司越做越好呢?
我發覺,他們在心態上都有著相同的共性。
首先,他們非常堅定。
一款創新產品的誕生,往往有一些獨特或是瘋狂的地方,并且一開始并不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比如喬布斯在2005年曾經推出過一款名為Newton(牛頓)的掌上電腦,這款產品現在看來無疑是蘋果最偉大的創新產品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說是iPad和iPhone的前身。但可能由于誕生太早,當時的市場反應很差,最終淪為了一款失敗的產品,而iPhone在推出市場之前,蘋果公司內部也不是很確定這款產品是否能獲得成功。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要對自己的理念非常的堅定。同時,他又要不停地去汲取不同的市場信息隨時做出調整,也就是說,在目標和理念不變的情況下,腳下的路有可能和之前規劃的相差很大。所以這也是創業者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你怎樣可以不斷地接收新的信息,不斷地去修正,但又能對自己所持有的理念非常堅定。我發現成功的人都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
其次,他們堅持不懈。
在這方面,我發覺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和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交談的時候,我問他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你們最終堅持了下來?得到的回答大致分兩種,第一種是為了自己,很多人會說,我有夢想,我深信我的產品一定會成功,為了證明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第二種是則為了別人,有人會說,因為我已經拖了好幾個朋友下水了,或是我已經借了很多親戚朋友的錢投了進去,所以不管怎樣都要把這件事情給做下來。
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創業者都一定要有一個理由讓自己堅持下去,絕不能在中途放棄,因為就像他們告訴我的那樣,意料之外的難題總是層出不窮,就像孫悟空在西天取經之路一樣,打完小怪物又要打大怪物,放棄的理由千千萬萬,堅持的理由可能一個就夠了。
我看到很多人很有決心也很有激情,但他們就像短跑運動員一樣沖刺了一段距離之后就緩下來了,更多的人成為“健身卡人士”,一開始下決心鍛煉身體,花錢辦理了健身卡,但遇到一些問題就堅持不下去,還善于給自己各種放棄的理由,最終一事無成。
最后,他們勇于挑戰“匱乏”。
很多人在創業的最初階段,總是處于一個“匱乏心態”(Scarcity Mindset),總是說:我缺錢啊,缺人才啊,缺客戶啊,可以羅列出一大堆缺的東西,甚至有一些人因為看到這也缺那也缺,就早早放棄了。但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清楚,一開始做事情你肯定大部分都是缺乏的。
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諸葛亮要去打赤壁之戰,他從來沒問劉備“為什么我們的箭那么少”,于是才有了經典的“草船借箭”;張飛在長坂坡一人迎戰十萬曹兵,也從來沒問劉備“為什么我們的兵那么少”,于是有了傳頌千古的“喝斷長坂坡”。而放到今時今日,我還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如若萬事俱備,你的價值何在”。
我發現,真正好的創業者,他的心態就是“豐盛心態”(Abundance mindset),他相信:所有的資源,我都可以拿到,我只是暫時沒有想到最好的辦法而已。我對我的產品很自信,相信這是大部分人都喜歡的,我只是還沒想到最好的辦法去告訴消費者,讓他們來用我的產品。
好的創業者甚至認為,正是因為匱乏、限制和約束的存在,才能打造出有趣的故事。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這些困難,所有的資源唾手可得,也就不存在任何有意義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