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鄭剛:給泛共享經濟創業者的幾點建議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健身房,我們的生活似乎已經被“共享系列”所包圍,據報道,8月13日的北京居然還出現了上千個“共享馬扎”。

近日,浙大管院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鄭剛在《中國企業家雜志》采訪時表示,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共享項目是披著共享經濟時髦外衣的分時租賃,最多可以稱之為“泛共享經濟”。創業者們應該以開放、包容、動態的心態去面對,既沒必要一棍子打死,也沒必要動輒說是“新風口”、一擁而上。

學者簡介:鄭剛,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科技創業中心(ZTVP)主任、硅谷創業實驗室主任。研究領域:技術與創新的戰略管理、全面創新管理與協同創新、非研發創新、技術創業等

有人說,共享單車陣亡潮已至。

6月13日,悟空單車宣布自6月起停止服務,退出共享單車市場。6月21日,運營時間不到四個月的3Vbike宣布停止服務。8月,傳出町町單車創始人丁偉“跑路”的消息。不到兩個月,已有三家公司在共享單車賽道上折戟。

盡管夢碎的聲音不斷敲擊著后來者的神經,但這個領域依舊吸引著資本的不斷進入。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4月,共享單車先后經歷的40起融資,總金額已達192億元。

除此之外,競爭激烈的還有共享充電寶。

目前,以街電、來電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充電寶租賃”應用場景認知度高且盈利模式比較明顯,因此,在該領域競爭顯得尤為激烈。一時間,共享充電寶行業“10天時間、5筆融資、超20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逼近3億元”融資速度,和“兩個月、15起案件、累計糾紛額6600萬元”的專利糾紛大戰形成鮮明對比。

“共享系列”的尷尬

新的共享經濟形態一出,往往不為外界所看好。除了被很多人唱衰的共享充電寶,還有刷爆朋友圈的共享睡眠倉。這款和日本膠囊旅館很類似的項目出來沒幾天,就傳出“共享睡眠艙被查封”的消息。

據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部門調查發現,該項目存在治安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隱患,以及存在逃避監管的問題。而享睡空間CEO代建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談到,眼下讓他更焦心的也是監管問題。

據媒體報道,這款睡眠倉只是加入了移動支付和分段收費的新元素,就融入了共享經濟的大潮。該項目一出,外界一度質疑這種簡單的入住模式是否屬于共享經濟。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鄭剛認為,“嚴格說,(共享睡眠倉)不是共享經濟,是分時租賃,披上共享經濟外衣更時髦點。共享經濟的核心應當在于激活閑置資源的價值,不然,只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


 
和共享睡眠倉一樣,剛出來不久就陷入尷尬局面的還有共享雨傘。據媒體報道,深圳共享雨傘公司“共享e傘”自今年4月以來在國內11座城市共計投放30萬把雨傘,其中多數已難覓蹤影。據該公司創始人趙書平稱,每丟失一把傘公司的損失在60元左右。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十多家共享雨傘企業,其中有五家已完成天使輪融資,并且共享雨傘還在持續吸引資本的進入。就在8月12日,繼2017年5月獲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后,共享雨傘品牌“春筍”再獲1200萬元融資,由著名天使薛蠻子和某雨傘上市公司老總個人出資。

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其他的共享產物,共享雨傘更容易被私人“侵占”。押金是制約用戶令其還傘的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還是整個社會對共享概念的理解和認可,未來共享雨傘市場能夠長久發展還尚未可知。

各種奇葩共享經濟項目來了

自從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爆發后,一些共享或者打著共享旗號的新消費形態不斷涌現,正構建著我們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上下班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甚至共享奧迪、寶馬也來了,解決了我們最后N公里的出行問題;下班放松下,想運動打一場籃球,就點擊一下“共享籃球”;想唱歌,可以搜一下共享自助KTV;租房太貴?可以共享床位……

共享單車引爆后,很多共享汽車的品牌也隨之而來。8月,沈陽街頭出現了1500輛共享寶馬。據報道,這些共享汽車全部是嶄新的BMW 1系轎車,車內還配備了諸如車載WiFi、人臉識別、智能語音等科技,車輛使用資費僅每公里1.5元。一時間,“共享寶馬”話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直呼“我那兩輛車(摩拜、ofo)該換了。”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共享單車而言,共享豪車目前則更是小眾消費的選擇,面臨著車輛少、分布相對集中的現實。共享汽車的規模一旦突然增加,也許會對公共停車位,公共交通造成壓力,以及各種“奇葩”的人為破壞等被動損耗問題,共享豪車可能同樣需要面對。

如果說共享單車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那么,共享籃球就是在解決“打球時誰都懶得帶球的問題”。

最近,這個很火的共享籃球有一個非??蓯鄣拿?,叫做“豬了個球”,據說,他們的目標是“為全國5000萬籃球好愛者提供便捷輕松高性價比的籃球自動租賃服務”。3月20日項目啟動至今,“豬了個球”已經在全國二十幾個城市中布下了數千臺共享籃球機柜,并且前不久剛敲定了千萬級別融資。

迷你KTV也趁熱搭上了共享經濟這趟列車。這些長得有點像電話亭的共享KTV,內部配備有點唱板、屏幕、耳機、話筒以及隔音設備,通過官方微信號可以實現共享KTV的預約與支付,用戶在唱歌時能同時錄制自己的歌曲,與其他玩家的得分進行比較。

共享經濟惹爭議

“共享經濟”毫無疑問是當下創投圈里的香餑餑,有媒體統計,僅在出行領域的部分投資如下:此前的滴滴,最新融資達到55億美元;共享單車摩拜進入E輪融資,總額3.55億;ofoD輪融資,融到5.8億;“共享充電寶”小電科技、街電科技、Hi電科技,總計獲得融資7.5億元人民幣……

國家多次為“共享經濟”點贊,甚至還把它列入了“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共享系”的創業項目,有觀點認為,其中絕大部分都與共享經濟毫不沾邊。從本質上說,此類項目不過是對特定傳統業態的一種概念再包裝,而少有原創性商業內容。

也有學者表達了對共享經濟的擔憂,分享經濟發展越快,瓶頸就會越早顯露出來,到了臨界點,原來不排他的資源(共享資源,如道路)也變得排他了。

也有專家大膽預測,“共享經濟將改變80%的行業。”如今,很多新生共享經濟項目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發出來,最近還出現了共享廚房、共享洗衣機、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櫥,更奇葩的還有共享廁紙……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在共享時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享”不到。

也許,未來我們的生活就是“即取即用”式。

學者點評(浙大管院鄭剛/文)

目前大部分共享經濟創業項目,像近來比較熱的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艙、共享雨傘、共享馬扎等嚴格意義上說不是共享經濟,是披著共享經濟時髦外衣的分時租賃,最多可以稱之為“泛共享經濟”。但我們也不必過于糾結是否是真正的共享經濟。是不是叫共享經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滿足了特定市場需求,是否是滿足了足夠市場規模的大眾或特定人群的高頻剛需的痛點,是否通過創新的產品、技術或商業模式為顧客提供了獨特價值和體驗。

對于這些泛共享經濟的創業者,給出幾點建議和忠告:

1、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依靠顛覆式創新另辟蹊徑,異軍突起。一開始先別想著挑戰傳統行業巨頭,尤其不要以巨頭的方式去挑戰巨頭,而應該是另辟蹊徑,先圍繞低端或新用戶需求專注做好差異化產品與服務,認真為細分市場目標用戶提供好服務,不斷提升用戶體驗,也許能一步步進入主流市場。

2. 精益創業、先拿出個最小可行產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斷完善。

吸取前兩年順豐嘿客店投入10多億全國短時間內開數千家嘿客店后來嚴重虧損不得不轉型的教訓,先不要過早盲目大規模擴張,可以先小范圍試點,驗證是否有足夠的目標客戶有這種持續需求,并尋求這些天使客戶的反饋,進行迭代改進。驗證差不多了,再借助資本力量擴大布局也來得及,這樣可以低成本快速試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3.先專注做好產品,為用戶創造獨特價值和超出預期的體驗,再談商業模式。

很多泛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是在與用戶親密接觸,在快速迭代中不斷演化出來的,而不一定一開始就完全想好的。例如像共享單車,剛開始時其實摩拜單車和ofo的創業者也不見得把商業模式完全想的很清楚。變革時代的創業公司商業模式往往是演化出來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的。

總之,面對這些泛共享經濟新物種,我們應該以開放、包容、動態的心態去面對,既沒必要一棍子打死,也沒必要動輒說是“新風口”、一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