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創新與創業有著無法斬斷的聯系,很多人急于尋找創新的最佳途徑,有人認為創新就是開天辟地式的革命,有人認為創新就是對已有知識的片面推翻。

       創新與創業有著無法斬斷的聯系,很多人急于尋找創新的最佳途徑,有人認為創新就是開天辟地式的革命,有人認為創新就是對已有知識的片面推翻。在時不我待的創業熱潮中,哪些新興行業是真的創新模式?

 

8月的時候,長江商學院MBA2008級校友、熊貓資本合伙人毛圣博做客《吳曉波頻道》,兩人就創業熱潮中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焦慮,什么是真正的創新,以及創業者如何判斷自己的項目是否是偽創新等問題進行了精彩的問答。

 

 

對創新的定義

 

《吳曉波頻道》:所謂創新,一定是做前人沒有想到或做到的事嗎?

 

毛圣博:我個人認為創新就是把原來已存在的資源進行新的組合,這個新的組合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如果在這個定義下,創新并不僅包括做到了前人沒有做到的事情,也包括了原來大家做過,但沒有做到最好的事情,做到更好。

 

《吳曉波頻道》:創新是一種偶然嗎?

 

毛圣博:我不認為創新具有偶然性。創新應該是你對事物或者對用戶本質需求的理解積累到一定程度,然后自然而然產生的。不過創新在時間上是有偶然性的,比如騰訊做QQ這么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對用戶習慣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最后這些所有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做了微信。

 

創業者首先要有比較正的世界觀或者價值觀,對事物的本質有一些獨到的見解。他們要提升的是對所做事情的理解和對用戶的深入理解。這個對創新來說是最重要的。

 

投資人的焦慮來源自哪里?

 

吳曉波:在當今的創業熱潮匯總,我感覺是存在焦慮癥的,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創業者的焦慮、資本的焦慮、技術的焦慮。現在的VC,所謂的賭賽道也好,投N多公司也好,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投資人的焦慮來自哪里?

 

毛圣博:投資人是有焦慮癥的,包括我自己也有一些。硅谷有一個詞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翻譯過來就叫錯過恐懼癥。這個(恐懼)跟VC的商業模式有關系,因為VC必須要賭到一個大的東西,就是大家說的獨角獸,VC就是去獵取獨角獸的獵人,如果抓不到這只獨角獸,可能這支基金就不能給LP創造一個超額的回報。所以投資人就比較焦慮,因為他生怕錯過一個非常大的項目。

 

吳曉波:現在對投資人來講的話,哪一類項目更吸引你?

 

毛圣博:其實我們反倒是非常喜歡充滿爭議的項目,因為我們發現一個規律:以前能過百億美金的項目,基本上在初期融資都非常困難。

 

后來我們想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大的項目往往充滿顛覆性,所以大部分人看不懂;第二,人人都看好的項目,可能做的人也很多,競爭對手就會很多,所以可能很難做大。所以往往這些特別不被人看好、又特別顛覆的項目,最后成了一個體量特別大的項目。

 

因為它非常創新、做的人又很少,所以它占得了先機,跑得非常快,于是就成為一個巨大的項目。當年像滴滴、京東的融資都不容易,現在都成了五六百億美金的公司。

 

所以這個就造成投資人更加焦慮,哪怕說看不懂或者不看好,但心里還是會想萬一它成功了呢?所以很多投資人就覺得說,在早期成本比較低的時候要不也進點兒,先占坑再說,反正現在成本低,后面就投不起了嘛。

 

吳曉波:每年投資創業都有關于賽道、創新的風口話題,你作為一線投資人,覺得今年最被高估的一個標的和創新概念是什么?

 

毛圣博:我覺得其實有很多被高估的。投資人有焦慮,市場錢又很多,同時現在又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所說的特殊是指移動互聯網到了一個瓶頸。非常簡單的現象就是手機已經沒法顛覆式創新了,大家都是把屏幕做得更好一點,或者攝像頭一個變兩個,這三年包括蘋果都沒什么大的創新。

 

在移動互聯網去做一些應用出來已經很難,(好的標的)不會再成批地出現,去年可能就共享單車一個,那如果沒有投到共享單車的人,可能就很恐慌了。

 

然后創業者會覺得說,我還不如抓熱點,做一些時髦的東西,因為熱點能弄到錢,于是就開始(趕風口)做人工智能、無人便利店、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等之類。

 

 

投資人對創業者的建議

 

吳曉波:投資人對創業者有何建議?

 

毛圣博:我覺得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創業其實是在滿足一種用戶需求,你不能去做一個偽創新。

 

吳曉波:怎么能夠判斷哪種創新是偽創新?

 

毛圣博:我們判斷的最大依據是需求。

 

我對偽創新的定義是它試圖去滿足一些不存在的需求,或者說它沒有去滿足真正的需求。

 

我們認為適合共享的東西有四個標準:

 

第一就是持有成本高,使用成本低。以充電寶為例,它的持有成本很低,比如說小米充電寶49塊錢一個,我家里一個、車上一個、辦公室一個,其實充電的需求就已經被滿足了。

 

第二個標準就是剛需、高頻,這個其實充電寶也不符合,雖然充電是一個剛需,但共享充電寶的需求并不高頻。

 

第三是需求相對標準化,而不是非標的需求,充電寶還挺標準的,這個算符合。

 

第四就是流動性好,比如說共享單車的流動性就非常好,而如果我把一個共享充電寶拿走了,走到半路想還,找不到地方還,要有非常大的覆蓋才能做到隨取隨還,而自行車先天的場景就特別好停。

 

四條標準里共享充電寶只滿足一點,其他三點都不滿足,所以我們認為不適合投。

 

吳曉波:創業者要開始創業,把錢和時間砸下去之前,他要判斷自己的項目到底靠不靠譜。他能通過什么方法迅速判斷自己的創業項目是不是偽創新、偽需求?

 

毛圣博:就去試,真正去試。

 

因為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所以你去看用戶到底有沒有需求,而不是因為你補貼了。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O2O洗車,當時也有一波,但其實它是個偽需求。

 

O2O洗車當時的邏輯是,我導流給這些洗車店,問洗車店收傭金,可能再賣點別的東西,但其實這個是不成立的,因為大家都去自己家附近的一個洗車店去洗車,或者說找到一家非常好的洗車店,我肯定就不想換了,用戶為什么還要再打開你的APP去看看附近還有什么新的洗車店?用戶是沒有任何動力的。

 

吳曉波:為什么你的這個邏輯大概30秒就講清楚了,可大家都沒想清楚?

 

毛圣博:因為不同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大家的邏輯也許都OK,但是假設不一樣的情況下,推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所以投資人其實是非常主觀的。

 

創新與創業的關聯

 

吳曉波:你認為創新與創業有關聯嗎?

 

毛圣博:其實是有的。創新是把現有資源做一些重新組合,然后它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但這個東西可能不一定大到能夠創業。

 

投資人天天在說的“創業“和普通人說我開個餐飲館、我開個洗車店可能不大一樣,那個可能更像一個生意,而投資人要的創業可能真的是九死一生,最后能做到非常大的一個規模,這個是風險創業公司、VC所追求的創業。但這種創業其實是鳳毛麟角的,最后能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吳曉波:當初投共享單車,最早投下去的動力是什么?投完到今天,兩年多過去了,現在的收獲、思考和當年有多大的區別?

 

毛圣博: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自己去看這個事情,大的邏輯是沒有區別的,而且當時其實更簡單,因為它當時連Lite(摩拜輕騎版)都沒有,就是最傳統、經典款的那個自行車。

 

那款自行車我們看了以后覺得特別震驚,因為它其實已經不是一輛自行車了,它沒有鏈條,是軸承驅動的,整個軸承封在里面,四年不用上機油。這是什么概念?就跟汽車一樣。然后它是實心胎,永遠不爆胎;剎車不是橡膠的剎車皮,不會磨損,壽命很長。

 

摩拜在設計之初,是按照四年的周期設計的。當時我們第一感覺是說這個車騎起來好重,但用戶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輕。有些投資人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用戶第一需求是舒服,其實不是,用戶的第一需求是有車可騎,到達目的地。

 

而且用戶騎的時間不長,就是兩三公里以內,所以重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隨著公司的發展,它可以解決“重”的問題。

 

所以基于當時我們的判斷,一輛車如果有四年的壽命,扔在街上風吹雨淋日曬都沒事,然后天天都能賺錢,這個車的成本早就回來了。

 

吳曉波:創業是跟風還是獨創?

 

毛圣博:我覺得如果創業者已經認為自己是跟風,那就不要跟了。其實創業到最后,創業者需要真的是特別熱愛他所做的事情。熱愛是第一位的,然后他對用戶本質的需求理解得非常深刻,甚至他理解到了消費者自己都沒發現的很深層的需求,這樣的人才能在某個方向上異軍突起。

 

吳曉波:技術快速迭代,如何避免焦慮?

 

毛圣博:我覺得技術也只是一種形式,首先你要說我如何去滿足這種需求,其次才是有沒有什么技術我可以拿來用,這個時候才涉及到技術層面,比如有沒有現成的技術,或者能不能研發一種新的技術。比如共享單車,定位技術、通訊技術、新材料的研發都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

 

就像現在大家都在談的無人便利店,我覺得有人無人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在于便利店的核心是什么。

 

人的成本很高?還是租金的成本很高?“無人”就能改變租金了嗎?從技術來講,未來肯定會出現“無人”,但以現在的技術而言,會不會因為“無人”而造成了更多麻煩?你其實花費了更多的人力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