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這是一個充斥著各種論述的時代,人們斬釘截鐵地告訴你,要這樣或不要這樣,仿佛不按照他們所說的來做,你的人生就會危機四伏,中年危機、中產階級危機、生存危機、財務危機、健康危機……總有一款危機適合你。

被危機嚇壞的我們,糊里糊涂地吞下了許多夾雜在危機論里面似是而非的所謂技巧、法寶甚至赤裸裸的產品。但是,蘇格拉底早就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在中歐,每年秋天都會迎來Global EMBA課程的新學員。雖然這些商業精英們已經站在了金字塔的上層,但是,他們同樣面臨著各自人生、職業道路上的挑戰和困惑。所不同的是,經過清醒的思考,他們選擇在這個階段回到校園,通過學習來尋找新的突破口。

對他們來說,真正的“四十而不惑”指向的是內心獲得某種覺醒,不再為人生路上的所謂“困惑”“危機”“失意”所“惑”,認真、積極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正如今天的一位分享者王文杰所言,每個人在這個年齡段回到學校上課,背后都有自己的動機和自己的故事,無一不是希望通過努力努力,讓這個年齡段的人生故事更加精彩,更加不一樣。

來看6位Global EMBA新生背后的故事!

1、15年堅守1個職業角色
 

Gregory Harbin說自己是蘋果粉,并不是因為他在這家獨角獸公司工作了將近10年。1978年,也就是喬布斯創立蘋果的那年,8歲的Gregory已經擁有了他的第一臺蘋果,在同班同學省吃儉用買車的時候,高中生的Gregory用所有的積蓄給自己買了第一臺Mac。

2008年,這位蘋果粉帶著自己在日寫(NISSHA)和摩托羅拉(Motorola)所積累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如愿以償地加入了蘋果,并繼續擔任與供應鏈相關的崗位。在大多數職場人士喜歡換崗積累經驗的當下,Gregory對自己職場角色的這種堅持幾乎有點“不可思議”。這和蘋果很少進行人才輪崗,鼓勵員工在某個職業方向上深入發展的企業文化有關,也和Gregory對這種文化的認可有關。“不同的職業角色需要不同的時間去深入了解和發展,大多數人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天道酬勤,這種堅持給Gregory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三年內,Gregory就晉升為了高級總監,這樣快速的晉升在蘋果內部也是非常少見的。“如果我中途轉到市場、銷售等其他部門,工作表現一定不如現在。”2012年,Gregory還依靠曾經在日寫的工作經驗,幫助蘋果度過了一場危機,讓iPad mini如期發布。這讓Gregory非常自豪,也更加堅定了他對職場角色的堅守。也是在同一年,Gregory因為負責某個部件的改裝研發,來到了中國。

當然,Gregory并不否認長期任職于同一個崗位,容易被同一群人、同樣的思維困住,他選擇通過回商學院讀書的方式跳出“盒子”,Gregory期待在學習期間,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并聆聽質疑的聲音,獲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領導力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我非常渴望知道自己所理解的領導力和亞洲市場、中國市場所認知的領導力有什么不同,我要如何跨越這種差距。” Gregory表示,如果自己要繼續擔任蘋果在中國的領導者,這是他必須武裝自己的技能,而這也是他選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原因。

2、自我定位,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企二代的自己,要不要那么努力?這一兩年,李菁的心底時不時浮現這個問題,這不是她對這個身份的自我調侃或沾沾自喜,而是生命中正在真實遭遇的困惑,尤其是當兩個孩子陸續走進她的生命,打破了她原有的事業節奏之后。

李菁是上海著名建筑企業舜杰集團董事長李壽祥的女兒,2007年國外學成歸來,進入家族企業工作。從基層崗位起步,李菁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一步一步地升到了管理層,開始負責企業運營。與此同時,她也嘗試為企業開拓新的發展機會,開始在舜杰集團的建筑項目中代理一些品牌資源。2009年,李菁參與創立了舜杰集團的采購平臺——菁典貿易。

李菁談到,這一路下來,雖然自己稱不上“工作狂”,但一直在積極地尋找自己在家族企業中的位置,并為之不懈努力。不過,她也發現,工作一段時間后,無論是做項目對接還是做市場推廣,自己都遭遇到了一些挑戰,事業發展進入某種“瓶頸期”,這讓李菁有些迷茫。在這中間,兩個孩子的出生,也讓李菁迎來了人生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母親。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人生和事業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二個孩子出生8個月后,還在哺乳期的李菁,帶著她的困惑來到了中歐,希望通過學習以及和同學之間的真誠交流,為人生這個階段的困惑找到一些答案。李菁表示,剛剛完成的開學領導力模塊,已經讓她收獲良多,一對一的領導力教練培訓,讓她開始直面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積極著手解決。“找到自己!”這是李菁給現在的自己的任務,也是她希望實現的目標。

當然,對管理學術知識的期待,也是李菁回到校園的深層動力。李菁對中歐Global EMBA課程的學術深度早有耳聞,事實上,這也正是她在眾多商學院課程里選擇中歐的原因。Global EMBA2017上海班一如既往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多元群體,她也期望在和這些來自全球不同地方的優秀同學的共同學習中,開拓自己的商業視野,洞察更多其他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探索企業管理的更加豐富的可能性,為未來的事業發展做好準備。

3、管理跨5國的國際化團隊的時尚達人
 

來自西班牙的Vanessa Alcala Gros精通中英德法等多國語言,因為讀本科和碩士時的專業都和國際關系、國際貿易有關,畢業后,她很自然地進入了政治領域,一度曾在華盛頓的美洲開發銀行和馬德里的美國大使館工作。正是在領館工作期間,Vanessa結識了一群世界頂尖的時尚設計師,包括著名的Michael Kors,激起了她對時尚行業的興趣,此后轉行進入了時尚行業。

相繼在知名品牌Hugo Boss和西班牙第二大時尚零售集團Grupo Cortefiel工作幾年后,熱愛中國的Vanessa希望在這個東方國度的時尚行業里工作,2008年,她在上海加入了知名的瑞典快時尚品牌H&M,并工作至今。如今,Vanessa擔任著H&M的全球采購經理,負責全球范圍的男裝分類和搭配策劃。雖然常駐上海,她管理的卻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團隊,下屬的50多名成員分布在5個國家。
 

“H&M的坦誠開明的企業文化、多元的工作環境,和我個人的價值觀非常契合,并且在各個方面滋養著我,讓我成長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商業領導者。”談起自己在H&M的工作,Vanessa神采飛揚,但也并不諱言這個行業所面臨的挑戰,不過,在她眼里,所有的挑戰都可以通過團隊的努力轉變成優化資源和開發新產品的機遇。

Vanessa到中歐讀書的動力也很純粹,那就是滿足自己對其他行業的好奇心,繼續學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相信,Global EMBA的學習可以幫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商業管理知識,以及和同學、校友建立聯系,將對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的職業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4、從管培生到監管20億美元的財務領導者
 

“我是個職業經理人,也是個媽媽。我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2003年,剛畢業一年的袁國芳脫穎而出,成為GE 企業領袖培訓項目FMP(Financial Management Program)的一員(每年在中國招生10人)。兩年培訓后,她再次以優異表現進入GE另一個精英項目CAS(Corporate Audit Staff),在GE全球不同的財務崗位上做審計、帶項目,在這期間,她成為GE第一個被派往中東的女性,幫助建立當地審計團隊。如今,袁國芳是GE在中國最大的、年營收高達20億美元的醫療集團的財務總監。

袁國芳形容自己在GE的發展仿佛是“坐直升機”,當然,壓力也一路隨行。2008年前后,28歲的袁國芳,不得不帶著一群至少年長自己五歲的下屬去和成都青羊區政府洽談GE成立當地新辦公室的事宜。“當時其實很害怕,我知道自己是有差距的。”袁國芳坦言,她的經驗是,及時溝通,不怕犯錯,有錯誤了及時糾正方向,并且不再重犯。與此同時,她也主動補足自己的短板,當她發現自己缺少基層財務經驗時,2010年左右,她主動申請去地處偏僻的杭州蕭山的GE工廠里做亞洲供應鏈的財務負責人。

選擇回商學院讀書,袁國芳最大的動力來自于探索GE之外世界的渴望。“在GE待了這么久,是我的一個優勢,但也是我的一個短板。”袁國芳并不諱言,在GE財務領域工作15年后,她現在正處于有些迷茫的階段——職業發展的下一步是繼續做財務,還是轉到其他軌道,比如運營,做更多的拓展?“也許,我的職業生涯并不會有一個太大變化,但至少這兩年的學習可以開拓我的視野,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讓我對自己下一個階段的人生和職業發展有更多更有創意的想法。”

袁國芳說,讀中歐Global EMBA不僅是她在人生這個階段給到自己的禮物,也是先生送給她的禮物。雖然一直都有回校讀書的念頭,但因為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繁忙,袁國芳一直猶豫,這一次是她先生一直在后面推著她完成這件事,不僅向她推薦了他朋友讀過的Global EMBA這個課程,還督促她完成申請。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袁國芳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做自己孩子的好榜樣。

5、一個前工程師對職業發展的思考
 

在送離職的上級去機場的路上,王文杰再次感謝對方曾經的晉升推薦。對方卻嚴肅地告訴他,“文杰,雖然我們認識十年了,但是我選擇你并不是因為個人原因,我做的是對公司最有利的選擇,你是所有候選人中表現最優秀的。”

上級的這番話一下子點醒了王文杰。他意識到,工作中的言行是被公司和上級集體觀察的,重大晉升的考察也許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開始了。王文杰清楚記得,自己被晉升的消息發出不到十分鐘,他就收到了很多公司高層的祝賀郵件。

今年是王文杰在霍尼韋爾發展的第10年。在霍尼韋爾,王文杰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從工程師變成管理者的職場角色轉型。2014年8月,王文杰開始擔任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監及首席信息官。“工程師和管理者這兩條職業發展路線并不是完全對立、沒有交集的。兩者是可以互補的。”他非常鼓勵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嘗試更大的可能性,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他建議在工作中,不僅要把職責之內的工作做好,而且必須做得比需要的更多,按照你想要到達的那個高度來要求自己。王文杰非常強調職場規劃的重要性,他指出,企業招聘的時候的確都比較注重員工的穩定和忠誠度,但更看重的是個人對職業未來的思考和規劃能力,因為,長期來看,戰略型思維的人必然勝過那些只看眼前、流于表面的人。

談到為什么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回學校讀書,王文杰表示是各種因緣巧合的結果,一如當年他從中國去到美國,在冥冥之中,他感受到了遠方的召喚。所以,當他在領導力課堂上聽到杰克·伍德(Jack Wood)教授談一個人產生新的變化需要兩年半到三年半的時間,王文杰心中一動,今年正好是他從美國回到中國工作開展管理工作的第三年。“也許,在潛意識中,我感受到了變化的來臨吧。”當然,王文杰也希望借此機會梳理自己過去的商業實踐。“我有很多親身的感受,這些感受要形成一個體系和一種認知需要時間,整理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但是有時候你需要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王文杰,一個喜歡和有藝術感的人接觸,喜歡談“質感”,喜歡談潛意識的曾經的工程師,現在的企業高層管理者。

6、如何在一家企業體驗多種職業人生
 

俞麗娜出生在商業氛圍濃厚的浙江,浙商的創業精神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因此,雖然她從2006年開始一直都在迅達集團內任職,但她走過的職業道路卻非常豐富多彩。無論是參與創建EHS部門,負責協調中國戰略的制定和落地,還是轉戰HR部門、搭建人才體系,抑或是現在負責集團數字化業務的新業務拓展,俞麗娜都可以盡情地在這些崗位上揮灑她的“創造力”。

在負責中國戰略部期間,俞麗娜同時兼任了現場營運重要客戶經理。在這個過程中,她越來越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萌生了調動整個現場營運的人才更好地服務客戶的想法。2012年,俞麗娜轉崗至人力資源部。

“我不是HR出身,也沒有特別具體的HR工作背景,轉型挑戰肯定是有的,但是我的長處是能夠把業務需要的東西轉化成為HR的行動,繼而推動業務的發展。”俞麗娜帶領迅達中國現場營運的HR團隊,有序地完成了人才體系的梳理和人才框架的搭建,并且啟動了針對區域分公司總經理和未來管理人才的定制發展計劃。這也是俞麗娜非常自豪的事情。

“我特別感激迅達的人才發展文化讓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可能。”俞麗娜表示,讀Global EMBA的目的之一正是希望梳理自己過去在迅達的不同崗位上所積累的眾多商業實踐經驗。另外一個重要動力則是希望深入了解“組織行為學”。“組織的行為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戰略和商業計劃能否成功。”在比較了全球不同商學院的組織行為學課程后,俞麗娜最后選擇了中歐Global EMBA課程,并順利完成申請。

事實上,中歐開學前一個月,俞麗娜在迅達的職業道路又發生了變化,她被任命為迅達集團數字化業務的業務拓展副總裁,開拓物聯網浪潮下的新的商業機會。新的崗位和新的學習任務都需要極大的精力投入,她還有可能需要前往歐洲工作。在得知中歐的蘇黎世教研基地也并行提供學習機會的時候,俞麗娜選擇接受挑戰。“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確需要很大的投入,但也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和同學們在一起,會有很多交流,這對我的新工作也會很有幫助。我也能把我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這是好事情。”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everypixel、攝圖網,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