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職場上與生活中,許多事讓我們想起來,就腦袋“嗡”的一下:
開車、地鐵、搭車、共享單車,怎么組合能節約點時間;
路上時間能利用起來么;
能在家辦公么,老板會同意么,會影響效率么,會影響印象分么;
那是否搬家呢,租還是買呢,租/買哪里,錢夠么,還貸壓力會大么;
生活方便么,先生上班、孩子上幼兒園會受影響么……
咨詢行業接的企業管理項目,往往也是這樣的大課題。“戰略規劃”這簡簡單單四個字里,常常包含了行業趨勢、監管方向、國際經驗、市場預測、用戶分析、競品研究、現狀診斷、落地舉措、財務規劃、組織人員。
每一個模塊都夠燒腦的。
對付一團亂麻的神器之一,就是:
把大問題拆成子問題,把子問題拆成孫子問題,把孫子問題拆成曾孫子問題。
對每一個曾孫子問題下手,一次解決一個曾孫子問題。
這即是所謂“structuring”(結構化),它是“金字塔原理”的一種運用,還有“問題樹”、“假設樹”等各種漂亮的變種工具。
結構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太普遍了。
詩歌有起承轉合,小說有章回目錄。
開會有日程安排,團隊有組織架構。
營銷有“4P、4C、4S”,戰略有“波特五力,SWOT分析”。
手機App有各個tab,網站有site map。
產品經理愛畫個思維導圖,乾隆同學編四庫全書還分個經、史、子、集。
這一生,你填過多少表格,列過多少提綱,寫過多少小標題?
說穿了,誰都用過,不神秘。
這樣做,好處很多,做起來也不難。
其一:將大問題拆解到曾孫子問題,就容易下手。
我在《申請美國MBA的5種心理準備》中寫過,申請是個大工程,拆開后難度則會降低。
從準備MBA,
到GMAT考試,
到GMAT作文,
再到兩種作文之一的駁論文(analyses of an argument),
再到熟悉大約七八種常見要反駁的錯誤,
再到先熟悉其中一種錯誤……
今天晚上只熟悉其中一種邏輯錯誤,還難么?
當戰略規劃逐步拆解到:
研究七八家競品公司,
研究其中一家競品公司,
了解一家競品公司的銷售策略,
打聽該司在過去一年給某渠道的經銷商返點政策是什么……
還難么?
即使你不會,提出一個曾孫子問題,也更容易得到有效的幫助。“我不會GMAT作文”和“我不太理解其中一種邏輯錯誤”,解決的方式、得到的答案會不同。
我們自己往前多走一點,別人幫我們也更有針對性一點。
其二:方便安排時間。
有時候,我們看起來有很多、很多、很多時間。
CEO問我,官網一個月以后能否上線?
能啊,不就是一些靜態頁面,有整整一個月呢。
一旦拆解開來:內容要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產品經理要設計交互,設計師要把它變得美美的,開發要實現、要測試,還要買域名、要ICP備案……
而每一步,大家都需要思考、討論、修改、拍板,還要和各自手頭其他事兒統籌安排時間……
一個月就很緊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預先把整個過程都列出來(至少列個大概),估計每一步的時間,給自己和團隊設置時限,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按期交付。
常常,老板交給你一個任務,一旦拆解開,你或許會發現時間不夠用。
項目開始時候提出,比臨期發現來不及更好。
拿著拆解出來的步驟去爭取更多時間、更多人手,或者讓老板了解你的工作量,也更有說服力。
其三:幫助排優先級。
解決問題也要斷、離、舍。
沒有什么決定是完美的。內容可以無限地完善,設計沒有最美只有更美,預算可以準確再準確,招聘可以面試5個候選人也可以面試100個候選人。
但若時限很重要,就得拍板。
有個前同事喜歡說,“有時候,完成比完美重要”。而拆解,幫助你發現,是否有這個奢侈去完美;或者哪里該完美,哪里該完成。
其四:便于分工合作。
你或許不能把“財務預測”這個大問題扔給團隊。
但可以把“收入預測”、“成本預測”分給兩個人,
或者把“國內市場預測”、“海外市場預測”分給兩個人,
又或者把“產品A預測”、“產品B預測”分給兩個人。
是的,大部分工作是團隊作業。在家里,出國旅行,我負責訂機票、酒店,先生負責簽證、租車、租移動wifi。
一個人精力有限,拆開就好分工,拆開就可以群策群力了。
三個和尚沒水吃,拆解開也便于責任落實到人。
其五:運用已有知識。
你大概已經發現,拆解時已經運用了對某個問題的具體認知。
若沒有最基本的財務知識,你想不到按照“收入、成本”來分解。
若不了解公司業務,你也不知能否從“產品A”與“產品B”來區別對待。
若沒有做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常識,你也不會切割需求、交互、設計、開發、測試這些環節。
當構建一個完整結構時,我們已經在了解與思索“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哪里著手,哪些元素是重要的”。
當我對某個問題一無所知時,我會速度維基一下、谷一下、百一下、知乎一下、問一問人,然后用常識在我腦海里形成一個自己的結構化框架。
(這大約就是傳說中的“快速學習”了,大部分時候我們學習,依靠的是基本的閱讀、提問、理解、歸納能力。)
聽起來有點玄乎,其實也不難。就算你從來沒有寫過商業計劃書,去看看別人的商業計劃書總會吧?雖然看完你還不是專家,卻也完成了自己從零到零點一的過程。
拆解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理解這個領域的過程。當你不斷深入,結構化也會漸漸更準確與完整。
MECE,是結構化的至高標準。
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譯作“不重、不漏”。
不重,指切開的子問題不要互相交疊。例如財務預測,一個人負責產品A,一個人負責海外市場。這樣就切得不干凈,海外市場的A產品誰管呢?
不漏,指切開子問題后,涵蓋了所有需要考慮的因素。
但是現實生活中,做到不重不漏,其實非常困難,也極度罕見。
對于做不到完美的不重不漏,我的建議是——
差不多就得了!
因為,沒有一個結構化,是必須完美而貫穿始終的。
文章列個提綱,寫著寫著,會偏離了原定的構思,會補充遺漏的觀點,花費的時間或許會超過預計。
那又如何呢?可以沿途調整完善的。
但是,基于前述5點好處,磨刀不誤砍柴工。
結構化,對我有特殊的鎮靜作用。
我的生活沒有李一諾那么“恐怖”(一份全職工作、一個創辦的學校、一個數十萬粉的公號、三個孩子、多項社會活動,還有自己的家人朋友生活娛樂……)
然而一份工作、一個公號、一個孩子、一個家、一個自己,我也是應接不暇了。
任何問題,剛剛出現,我都是慌亂的。然后,我就開始拆解,將無從著手的問題理出頭緒,就安靜下來。
也估計工作量,分出輕重緩急。若我to-do滿滿而又心緒不寧,就從最簡單的做起。慢慢地,專注做,一項項來,就進入了工作狀態。每劃掉一個to-do,每寫完一頁PPT,就多一點輕松、多一點成就感。
職場與生活的困境,如潮水漲落,永不停息。飯一口口吃,仗一個個打,人生一步步往前走。
所有解決過的問題,都是一枚給自己的勛章,佩戴在內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