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請問內心缺少一把火,不敢發展,不敢嘗試自己不懂的行業,我知道一部分是不自信,我想問怎么辦?

       這是一個很具體、很私人的問題,絕不符合知乎“好問題”的標準,但沒想到居然就火了,看來在每個平靜的面孔下,都隱藏著一顆波瀾壯闊的心啊。

 

如何點燃他心中的那把火呢?

 

如何讓他咬咬牙,跺跺腳,“迎接”更加波瀾壯闊的人生呢?

 

這是他最想知道的,但是,我沒有成人之美,沒有給出“動力十足”的建議,恰恰相反,我認為,他的問題不是內心缺少一把火,而是雞湯喝多了,就快欲火焚身了。

 

現在不僅成功學泛濫,成功的人也泛濫了,網上到處都是一夜暴富的牛人,到處都是普通人月入幾萬、幾十萬的秘籍,到處都是“你也可以”,各種成功的經驗泛濫,唯一欠缺的就是跳出舒適區,行動,行動,行動!!!

 

然后你很可能就死了。

 

這個結論可能有點夸張,但我知道,很多人的結局就是這樣。

 

 

人究竟是如何改變的?

 

這是個很開放,很主觀的問題,我們看到的版本,多是類似項羽那樣破釜沉舟,然后成功逆襲,但是,項羽只有一個,整個歷史上,也就那么幾個,所以青史留名了,可見,這種成功多么渺茫。

 

網絡時代,卻到處都是這種破釜沉舟式的成功,到處都是“項羽們”,作為一個理性人,至少這篇文章沒有調動情緒,你應該能夠理性權衡,成就“項羽”的幾率到底有多高,又有多少人在進化“項羽”的過程中折戟沉沙。

 

這里,并不是否定這種破釜沉舟式的成功,也不是爭辯這種成功,但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生活遠沒有到背水一戰的地步,而且,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而言,絕大多數人的改變,成功的改變,行之有效的改變,大致劃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是漸進式改變;

一種是突發式改變。

 

如果將生活劃幾個圈,大致可分為舒適區,挑戰區,恐慌區,現在大多數的自媒體文章,都在渲染舒適區外的成功,你怎么居然還敢待在舒適區,你怎么這么墮落,這么不求上進,你這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對家庭的不負責,對父母的不負責!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待在舒適區,已經被硬生生的塑造成了一種原罪!

 

但積極心理學對成功的研究發現,舒適區內的成長、改變,也就是漸進式改變,恰恰是一種非常穩妥的成功。

 

待在舒適區確實會較為安逸,但縱觀身邊人的成功,絕大多數是待在熟悉的領域,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成長提升,然后抓住某個機會,迎來人生質的改變。

 

這是絕大多數的成功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模式,甚至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老祖宗智慧:做熟不做生。

 

舒適區內的改變,最被人吐槽的是它會消磨人的斗志,讓人甘于平庸,確實是這樣,這也是僅僅少部分人能夠成功的原因,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分析他會發現,最大的不同就是成長,待在舒適區的成長,這來自于什么呢?

 

舒適區的成長,不是來自于壓力,而是來自于夢想,來自于渴望,來自于良好的習慣。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改變絕大多數是在舒適區,即使是跳出體制,也是因為之前在體制內的持續努力,培養成的良好習慣,比如跑步,比如反思日記,比如復盤,比如深度閱讀,比如結交積極的朋友,總而言之,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積極的習慣,然后堅持,靜待量變發展成質變。

 

本質上講,這是由內而外的改變,是不斷向外推進,擴大舒適區的改變,它的背后,是我們的積極習慣,積極人生態度,所以習慣決定命運。

 

另一種突發式努力,還是以舒適區,挑戰區,恐慌區為例,積極心理學推崇的突發式努力,也是跳出舒適區,不過是站在挑戰區的努力,這個區域,我們會感到壓力,感到焦慮,但也會感覺到能夠成功。

 

在這種信心的支配下,我們迎接挑戰,擁抱挑戰,雖然我們會經歷失敗,但并不會絕望,成功并不是遙不可及,我們在失敗中學習,在失敗中堅持,在失敗中成功!

 

這是積極心理學描述的突發式改變,舒適區外的改變,嚴格來說,是相對有保證、有底氣的改變,我們會焦慮,但絕不會過度焦慮,我們會感到壓力,但絕不是被壓垮,我們能夠接受失敗,絕不會一次失敗就徹底翻不了身,那不是改變,而是賭博!

 

而現在雞湯、自媒體渲染鼓勵的,恰恰是第三種改變,站在恐慌區的改變,不成功就成仁的改變,成則一飛沖天,敗則元氣大傷,甚至是萬劫不復,我曾經分享過我從體制內出來的經歷,后臺很多人詢問我,要不要從體制內出來,我的回答只有一句:

 

你是因為不喜歡出來,還是已經有了“不得不”出來的理由?

 

成功學很美好,成功學確實也會帶來極少數的成功,甚至是非常成功,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是否破釜沉舟做評判,只是想澄清一個事實:

 

改變有好幾種,而且就概率上講,溫和的改變,舒適的改變,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