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老虎事件:關乎立場,無關真相。前兩天又有熱點事件霸屏了,起因是女游客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擅自下車,被老虎咬致一死一傷。并且據說,女游客下車的原因是跟老公吵架,也據說,這位男士下車拉了一下,隨即就又上車了。
老虎事件:關乎立場,無關真相。前兩天又有熱點事件霸屏了,起因是女游客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擅自下車,被老虎咬致一死一傷。并且據說,女游客下車的原因是跟老公吵架,也據說,這位男士下車拉了一下,隨即就又上車了。
這件事發生以后,有人說不要跟易怒的人結婚,有人說不該蔑視規則,有人說公園管理失誤,也有人說男人懦弱……
之后又有各種傳言,說女游客其實是小三,還有說她是醫鬧,但后來又有人辟謠說,女游客是以為出了猛獸區,所以才下車的,并非吵架。
首先聲明,對于這件事,我不打算發表任何觀點。我想說的是,哪一次社會熱點事件不是這樣呢?
先是事情曝光,然后各種各樣的“觀點”出來,我們跟著被調動情緒,或義憤填膺、或悲天憫人、或痛心疾首。
然而,這些事情背后的“事實”,我們真的關心過嗎?我看了關于這件事的高閱讀文章以及下面的評論,發現我們關心的,是這樣的“事實”:
1. 跟我們的觀點一致/支持我觀點的:“她是小三?難怪啊,因果報應。”
2. 非黑即白的:“憑什么讓動物園改進管理?明明是那個女人的錯!”
3. 能夠打擊我們討厭的人的:“最討厭動不動發脾氣的人,現世報了。”
4. 大家都這么說的:“我女朋友也很易怒,考慮要不要分手了。”
至于這個女游客到底為何下車、她到底是不是小三、有沒有去醫鬧、動物園風險管理有沒有問題,這些事實,我們一點兒也不關心,也不打算去深究。
大部分人所在乎的,從來就不是事實,我們在乎的,是觀點,是立場。
所以你會看到,每次熱點事件出來,相關的論述文章,都充斥著情緒、煽動、猜測,卻鮮少有理由、邏輯和證據。
既然讀者都只關心立場,那么只需要把力氣花在渲染結論上面就好了了,至于得出結論的過程是不是嚴謹、故事是不是真實,誰在乎?
當然,也會有人振臂高呼“別沖動,要獨立思考”。但是對于為何要獨立思考這件事本身,多數人的理解也是有點諷刺的:“當然要獨立思考,因為大家/大V都說要獨立思考啊。”
實際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獨立思考,也只是因為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跟自己不一致,我們把獨立思考當成捍衛自己、貶低對方的另一種方式。
所以,這一切,仍然與事實無關,與思考無關,只與觀點和立場有關。
獨立思考,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難
為什么我們很難做到獨立思考呢?因為,獨立思考這件事情,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難。
首先,獨立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覺的。我們談結構化思維,因為它能幫我們理清思路,讓我們溝通和表達更順,非常符合大腦的思維習慣。
然而,獨立思考本質上是一種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本身就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目的是去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它是違背我們下意識的思維方式的。
其次,獨立思考的結果常常是讓人難過的。
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有錢的人往往不快樂;30歲之前必做十件事;他很忙,因為他不夠愛你……
這些結論根本無需獨立思考就能判斷,然而卻非常受歡迎。因為它滿足了很多人的急切心理:人生這么復雜,如果能用一句話、一篇文章概括,那該多好。
連武俠小說也是這樣才能讓我們嗨,苦練幾十年的人最后只能是配角,而主角年紀輕輕,只需掉下山崖、遇到高人、拿到秘籍就天下無敵了。
我們都在追求那個秘籍。可是,倘若我們真的對這些結論、這些文章進行批判性思考了,秘籍就不再是秘籍了,豈不讓我們失望透頂?
最后,我們受教育所限。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目的都在于讓我們記住“結論”,至于論證是不是完整,這是無需討論,甚至也是不可討論的。
在我們還沒觀過世界之前,就被植入了大量的世界觀。
比如,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煩惱:覺得自己不夠漂亮/帥,想買喜歡的東西卻沒錢,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人緣不夠好,對學的東西沒興趣,對選的專業不滿意……
這時候,父母和學校會來告訴你:不要多想,你只管好好學習,考上重點大學,找到好的工作,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后,發現世界完全不是這樣運轉的,老師和家長并不都是對的。
心中的信念轟然倒塌的那一刻,我們終于開始反思:學校、家長、社會、媒體,他們傳遞給我的信息,都是對的嗎?
在此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幾乎所有人的成長都離不開這樣的過程:刺激(外界的刺激摧毀我們的固有觀念)、懷疑(懷疑自己小時候被灌輸了權威思想)、解構(過去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終于被打破)、重建(吸收新的信息,見識更大的世界,重建思維和觀念)。
然而,很多人卻沒能重建,最終走入兩個極端:
一是繼續捍衛自己過去的觀念,比如,看到別人因為擅長溝通而快速升職,不僅不會反思,還會認為“不過是厚黑而已”;
看到學習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更好,也不反思,卻會認為“不過是家里有關系”,以此來鞏固從小被灌輸的“學習好才會一切都好”的舊有觀念。
而另一個極端則是,從此走入為反對而反對的深淵,家長、專家、政府、媒體這樣說,我就偏要反過來。
“一切權威的就是我反對的”,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從眾,也遠遠不是獨立思考。
真正的獨立思考,批判的是論證過程,而不是立場,更不是人。獨立思考,從來都不是為了標新立異。
獨立思考非常必要,因為世界日益復雜
既然獨立思考如此困難,如此違背人性,為什么還需要獨立思考呢? 因為世界遠比想象中復雜,而且還將越來越復雜。
自然科學中,我們常常可以找到正確答案,比如,吃菠菜是不是可以補血?但是,一旦涉及到人類行為,情況就變得異常復雜。
你會發現,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很難有一個結論,讓我們達成一致說:嗯,這就是正確答案。
這種情況下,倘若我們沒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你聽這個覺得有道理,明天聽另一個你又覺得不錯,你會終生處于睡一覺價值觀就被顛覆的激蕩中。
問問自己,每天接觸的那些信息和觀點,你有認真思考過背后的邏輯嗎?還是未經分析就照單全收?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生存環境日趨復雜,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更是千頭萬緒,不獨立思考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因為倘若一些人刻意宣揚扭曲的事實和價值觀來博取關注,你會極容易被利用。
網絡暴民的事件每天都在發生,而且還將繼續發生。
如何獨立思考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獨立思考,反思自己和他人呢?無他,唯提問耳。
但是,在提問之前,我們需要區分基本概念。
1. 區分基本概念
① 描述性論題(descriptive issues)與規定性論題(prescriptive issues):
有些論題,比如牛奶是白的嗎?它的結論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討論的是“世界是什么”,這是描述性議題;
有些議題,比如公共場所是否應該禁煙?跟個人的主觀看法有關,討論的是“世界應該是什么”,這是規定性議題。
面對描述性議題時,我們往往可以訴諸科學,訴諸領域專家,或者等待科學進步來解決,若非專業人士,我們往往更關注最后的結論。
但是在面對規定性議題時,關注結論沒有意義,只會變成不同立場的相互攻擊,因為這些論題從來沒有正確答案,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整個論證過程。
② 事實(fact)與觀點(opinion):
如果針對描述性論題的結論是正確的,我們可以稱之為事實。比如,多吃蔬菜就是有利于健康。
而另一個說法,比如,蔬菜就是沒有葷菜好吃,則是觀點,它是規定性議題的結論,不同人有不同觀點。
在國外的教育中,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教孩子,如何區分事實和觀點。
然而在我們從小的教育里,非但沒有幫我們區分,反而會告訴我們“大灰狼是壞蛋”、“蜜蜂是益蟲”、“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把這些觀點當做事實,灌輸給我們。
所以,能夠理清這兩個概念,就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純粹觀點的爭執是無益也是無意義的,從而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爭執、有精力獨立思考了。
2. 問問題
在厘清概念之后,我們開始去反思論述過程。一般來說,我們在論述問題的時候,應該包括以下要素:
論題:比如,范冰冰是不是美女?
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讓人產生愉悅心情的女性;范冰冰外表讓人心情愉悅;范冰冰是女性。
結論:范冰冰是美女。
邏輯:從給出的理由是否能夠推導出結論。在這個例子里面,通過演繹推理,可以得出結論,所以邏輯非常嚴密。
證據/事實:除了這些要素以外,很多理由是需要證據/事實來證明的。比如,范冰冰的外表讓人心情愉悅,這是個規定性論述,是需要證據的。
我們可以說,經過對100萬網友的問卷調研,90%的人認為,范冰冰的外表讓人心情愉悅。
而另外一個理由,范冰冰是女性,這是個描述性論述,只需事實來支撐就可以。
假設:一些理由還可能存在假設,比如,其中一個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讓人產生愉悅心情的女性。但是,如果換一個人,ta可能會說:美女還需要內心善良。所以,這是需要假設的。
綜合這些要素,我對論述中容易犯的一些錯誤,做了個總結。不管是在反思自己還是反思他人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加以注意:
① 這個理由是否能夠推出結論?是否存在邏輯漏洞?
常見的邏輯漏洞,不外乎以下類型:
人身攻擊:針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而非直接陳述理由。比如,趙薇用臺獨演員的事件,很多文章并不直接討論事實,而去說趙薇的國籍、她如何迫害別人等等。
虛假的兩難選擇:明明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比如,女游客脾氣差、破壞了規則,她有責任,所以動物園就沒有任何責任,也無需改善管理。
相關當因果:先后發生或者存在相關關系的兩件事,被強行解釋為因果關系。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更早起,所以,你要堅持早起打卡,就離成功不遠了。再比如,顏值高的人平均收入高于顏值低的人,所以收入高是因為顏值高。
訴諸感情:使用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注意力,讓讀者忽視論證過程。比如,你!太!老!實!所以才沒成功!再比如,不注意形象,活該你單身一輩子!
亂扣帽子:創造出一個簡單的名詞,來概括和簡化復雜的事情,然而并沒有真正發現原因。
比如,綠茶X、心機X、獨立X以及各種衍生出來的這類詞語,一旦有誰的任何行為不符合自身價值觀,馬上扣上這些帽子,將問題極度簡化,而不去深究其它事實。
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邏輯謬誤,我之前文章里面也有提到過一些如何優雅地撕逼 | 技術帖。
我們常常指責別人“神邏輯”,但是看了這些之后,想必會發現自己也躺槍無數。
② 是否隱藏了自己的某種價值觀假設
理所當然地認為一種價值觀凌駕于另一種價值觀之上。比如,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可以自駕入園,但上海的野生動物園都是不讓自駕入園的,而是必須乘坐全封閉的安全車。
誰的做法更對呢?很難說。
如果你認同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做法,就是認同個人責任大于集體責任,你認同上海野生動物園的做法,就是認同集體責任大于個人責任。
類似的還有,公平與效率,忠誠與誠實,秩序與自由,環境與經濟,競爭與合作,等等這些很難調和又沒有好壞的價值觀。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不可以有價值觀傾向。實際上,沒有價值觀傾向,根本不可能寫文章,我們終究是人,而不是電腦程序。
然而,當我們接觸信息時,當我們迅速做了判斷時,你需要知道,這里面究竟隱藏了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
倘若不是常見的兩難價值觀,而是非常偏激的價值觀,你就要警惕了,而不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味地認同和吸收。
③ 證據/事實是否有效支撐理由?
這里有個故事,或許你聽過:
某大公司引進了一條肥皂生產線,但是生產線有缺陷:有的肥皂盒是空的,沒有裝進肥皂就下產線了。于是該公司成立了一個以幾名博士為核心的團隊,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耗費數十萬資金后,工程師們綜合采用了機械、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當有空盒經過的時候,一條機械臂會自動將空盒從產線上拿走。
另外一家鄉鎮企業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管理產線的小工找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擺在產線旁,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幾百塊的成本就解決了問題。
這個雞湯故事流傳了小幾十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結論大概是:高學歷沒什么好驕傲的,創造力并不取決于學歷高低,努力觀察和思考,小工也能比博士強。
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了解肥皂包裝產線的人一看就知道是YY),即便故事是真的,能得出這個結論嗎?
實際上,我們在論證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的證據是: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專家意見、研究報告、數據等等。
但是,以上文章的證據除了明顯捏造的故事以外,沒有任何其它證據,最后卻神奇地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路徑。
④ 是否存在故意隱藏或模糊不利證據/事實?
新聞無需撒謊,它只需給出“部分真相”,就可以達到操縱民意的目的。
我們看一個例子(注意,這個例子根據事實做了簡化,我們不議論對錯,只是為了說明:信息量的不同,會讓我們的結論發生大逆轉):
“某患者術后,體內遺留鉆頭,醫生稱危害不大”,這句話,你們看了感覺如何?是不是“又是哪個不負責任的醫院和sb院方!”
如果我補充一點信息:遺留的鉆頭是手術中折斷的,因為鉆頭十分細長,在鉆速快的情況下,遇到不均勻的骨質容易折斷。
你的想法會改變嗎?是不是又覺得,醫療器械廠商有問題?
如果再補充一點:這屬于醫療風險,即便嚴格按照操作流程,發生率也很高,并且手術同意書里面已有說明,病人已簽字。
你的想法又會如何呢?是不是覺得,醫生也有點可以理解了?
當我們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它挑動起常見的社會矛盾,而且又屬于專業領域時,我們先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偏激的言論。
因為我們不能確定,這背后是否隱藏了信息,是否有我們的知識所不能觸及的角度。
我們曾經提到過6個W問題,在這里同樣可以用,來幫助你更好地辨別信息。
Who:這是誰說的?對方可信任嗎?
What:這是一個描述性論斷還是規定性論斷?有足夠的理由么?是不是有所保留?
Where:在哪里說的,公共場合,還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機會發表不同意見么?
When:什么時候說的?當時是怎樣的場景?
Why: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事情/人?
How:是怎么說的?說的時候看上去開心?難過?真誠?
在獨立思考方面,我們要注意什么
倘若我們都能夠堅持用這些方法,對我們所見的信息、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反思,就能夠逐漸提升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另外,在訓練我們獨立思考的時候,還需要注意的是:
1、多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避免先入為主,避免“我的就是好的”。我們可以通過限制習慣性觀點的吸收,來增加獨立思考的量。
不要看到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就全盤吸收,因為,觀點不是批判性思維的產物,論證才是。
2、多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不要輕易否定,也不要輕易肯定。
世界是復雜的,不可知的,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去否定一個事物。更何況,隨著證據的進一步發現,我們應該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
3、篩選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問題:我們不需要對每句話都進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樣的話,我們就沒法寫文章、沒辦法說話甚至沒辦法生活了。
所以,在思考之前,先問自己“這個問題關我屁事”,有助于你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上。
4、跟獨立思考的人相處:獨立思考的人,通常有這樣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滿懷好奇心、為人謙恭有禮、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擊。
5、少看雞湯:不加推理論證,只捏造幾個故事就推出人生道理的文章,只會煽動你的情緒,禁錮你的思維。
6、Opinion is cheap——Margaret Simons。永遠記住,觀點是最廉價的,事實和論證才有價值。
我想,我們都曾有過焦慮和擔心: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們會不會逐漸迷失在信息中,網絡暴力會不會愈演愈烈,我們會不會最終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倒認為,或許也不必太過擔心,這些信息的沖擊,某種意義上也是促進我們解構自己的一種方式。
至于我們正在解構卻還沒來得及重建所造成的缺憾,恰恰是我們向前進步的契機。倘若沒有這些缺憾,沒有感覺到其中的痛苦,我們又怎樣成長、怎樣推進我們的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