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九月初的香港,清晨悶熱,在房間空調呼呼的氣息里醒來。雖然酒店式公寓的玻璃隔音已經做的很好,仍能隱隱聽到樓下高架路上車輪胎劃過地表的聲音,以及跑車時不時飆過的引擎聲。共同混在空氣里,慢慢的成為在腦海中這座城市特有的聲音記憶。

       九月初的香港,清晨悶熱,在房間空調呼呼的氣息里醒來。雖然酒店式公寓的玻璃隔音已經做的很好,仍能隱隱聽到樓下高架路上車輪胎劃過地表的聲音,以及跑車時不時飆過的引擎聲。共同混在空氣里,慢慢的成為在腦海中這座城市特有的聲音記憶。

 

 

這些天耳朵時不時的耳鳴,刷牙的時候口腔內一陣灼痛——又潰瘍了,媽蛋。

 

舊的潰瘍還未愈合,新的又裂出,來來去去,比大姨媽還勤快。

 

坐在馬桶上刷朋友圈,讓神志清醒。看到當年研究生校友的一條狀態:去公司的路上,想起來港兩周年,沒什么值得紀念,感謝這座城市,繼續努力。

 

而她的朋友圈封面,還是當年讀書的樣子。

 

來香港已經整整兩年,一年讀書,一年工作。原來不需要時間漫長,只需要兩年,可以生活大不同,歲月全變樣。

 

坐在寫字臺前,透過玻璃看窗外這座城市,想寫些東西紀念。今年紀念了太多事情,公眾號訂閱破了六位數,收入上了七位數,寫了一百篇文章,出了人生第一本書....

 

而來香港兩周年,也是紀念的理由——原來紀念可以這么廉價。

 

但還是想寫一些。

 

我相信生命大多數時間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一條普通的線,而那一個個腦海里紀念的事件,就是時間停止的瞬間,就是這條線上打的結,結越多,生命體驗就越豐富。想起威爾.史密斯在《The Hitch》里的臺詞--Life is not the amount of breaths you take. It’s the moments that take your breath away.

 

香港是一座容易產生故事/和事故的城市。

 

港島有最靚的寫字樓,長江中心,匯豐大廈,IFC國金中心等,Goldman Sachs, Merril Lynch,Morgan Stanley, Mckinsey, BCG等這些光聽名字就能讓小年輕硬起來的牛逼公司。中環的金融男靠著這些頭銜,抖幾個VP的八卦,聊聊banker和實習女生的情愫,不經意吐幾個million or billion 的business,就能讓少女泛起腮紅,分分鐘得手的套路,甚至都輪不到啟用數據分析的大腦。朋友蝸牛妹“中環渣男”的T恤聽說賣的不錯。

 

搞金融就像做hooker一樣,錢來得太快,一旦入了這行,就很難從良了。

 

前幾天觀摩了一場投行培訓營的課程,有些是在校大學生,還有一些在讀MBA,大多數學員眼神里都自帶優越,渴望未來有一天能過上很壓榨但是很fancy的生活。

 

這些行業確實是有光環的。年輕的我們,總是想從社會認可度最高的標簽上找存在感。

 

但其實在這座城市住久之后,也會發現精致的西裝外表下,有打打殺殺,也有情情愛愛。

 

香港是一座自帶浪漫的城市。

 

港島的叮叮車,軋著固定的軌道,緩緩開著,在這座快節奏的城市里,帶些違和的戲劇感。前段時間港府討論要不要停止使用叮叮車,這樣可以留出更寬的道路空間,緩解交通壓力,但遭到了市民的強烈反對--叮叮車是流動的歷史。

 

后門先上車,到站再刷卡,兩塊多港幣的車費。叮叮車沒有窗,港島的風吹來姑娘們秀發的香氣,OT的金融狗們,住的離公司近,在車上閉目休息,抱著胸前的公文包。

 

和北京方方正正的道路規劃不同,香港是山城,很少有筆直的街道,而且道路常有不小的坡度。下雨的時候,我看著車子一排排停在30度的斜坡上,心想這要是其中一臺車子的車輪橡膠不好,沒粘住,一個打滑,豈不是要全部自動追尾了。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場景一次也沒讓我有機會看到。

 

香港路窄,所以多為單行道。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莊士敦道(Johnson Road),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那些從英文直譯過來的道路名,提醒你這座城市當年的殖民歷史,連接現在和過去。而在上海,河南路,西藏南路,南京東路等路名,卻總覺得讓上海這座有腔調的城市,缺了少許味道。

 

房子的錯落,道路的蜿蜒,自帶歷史感的路名,會增加這座城市的文藝感,看不到下一個轉角,便會心生好奇,還多些浪漫氣質。浪漫源自豐富的想象空間,如同一眼看不穿的人,從上而下的雅痞范兒,似乎更有腔調。

 

誰知道呢,未來也許就會出現在下一個轉角。

 

香港是一座孤獨的城市。

 

當年來香港讀書的一群人,畢業后各自走散,留下寥寥。畢竟,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選擇留下來打拼,的確需要些勇氣,而選擇早點回去,也不失為良策。

 

沒有半途而廢,就不會全身而退。

 

香港的很多生意,都依托大陸,所以留在香港工作的,尤其混的還不錯的,一般都來回的飛,一個月的時間,可能半個月都不在香港。錢包里用的最多的三張卡——香港身份證,大陸身份證,港澳通行證。朋友圈里,也經常出現各個城市機場的照片。

 

就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亦或者,開始習慣這樣的狀態了——好像沒有以后,好像也沒有遺憾。

 

總有些人朝九晚五,另一些人浪跡天涯,是workaholic,也是career bitch。

 

在香港的日子,一般會固定去光顧家附近熟悉的一家小餐廳,夫妻店,大陸人,店面在巷子里,門面較小,座位不多。

 

和老板娘和廚師都熟了,老板娘總會問,這次又從哪里回來啦;廚師話不多,經常給我打一碗免費的酸辣湯,笑著說沒有糖的,不會長胖。

 

.......

 

“自從你離開香港后,再沒有人陪我吃糖水。”

 

 

城市是我們的傷口,也是我們的治愈。

 

而香港,確實是我的福地。

 

來香港后,算是意外踩到了兩個風口,一是互聯網自媒體的崛起,另一個是海外資產配置的興盛。

 

來港后開始寫公眾號文章,紀錄留學生活。14年那會兒,自媒體的概念還沒有被炒作起來。前幾天一朋友和我聊天,說當年你在公眾號寫文章的時候,我還瞧不上,不就是另一個QQ空間或博客么,沒想到現在會發展成這樣。

 

我想如果我沒有來香港,可能也不會開始寫,更不知道能寫些什么內容值得大家關注——香港給了我好故事。

 

寫這座城市,寫留學體驗,寫職場的人和事。這座城市,符合一線國際都市的多重身份,夠矛盾,夠沖突,夠掙扎,光鮮的,狗血的,高大上的,接地氣的,都濃縮在這座700萬人口狹長維多利亞港的兩岸。正因為有這些豐富的素材持續給我補給,才沒有在中途輟筆放棄。

 

而在研究生念完之后,在選擇回大陸發展還是留港的時候,我意外看到了了海外資產配置的風口。

 

當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消費力的囂張,高凈值人士的投資標的已經不再滿足于國內,開始走出國門。一方面人民幣超發,M2倍數增長,融資成本低的央企或大佬們,紛紛舉債去海外并購或購買海外優質資產;國人開始全世界買買買,全球購,海淘,海外代購開始充斥朋友圈,消費升級了,買點好的;歐洲的投資移民,澳洲的房產,美國的土地,香港保險和香港上市公司債券等投資項目,開始競相受到國人追捧。

 

而香港由于跟大陸稅制、法制、金融和貿易自由度的不同,或者更通俗些說,因為“中國以內,政策以外”的獨特優勢,成為國人海外資產配置的第一站。

 

我經常感覺自己正站在前沿的山頭,在一線見證著大陸的資金,如潮水般,一浪高過一浪地涌向香港,立在眼前。

 

我知道自己的事業能在短時間內起來,就是因為自己的忙碌,在行業趨勢里,所以我是“風口論”的擁護者,相信戰略的方向,比戰術的努力要重要太多倍。

 

關于香港的未來,有人在唱衰,也有人說核心競爭力還在。其實我們自己個人的喜好,對于城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既然喜歡她的包容,就也要接受她的冷酷。城市和戀人一樣,有自己的調性和氣質,只有接受全部,才能活的幸福。

 

而人和城市最好的關系,也許就是戀愛關系,和她相處,被吸引,被調教,被提升,你為她付出所有青春和熱情,而她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也許我們會和這座城市一起終老,也或許未來某一天,清空了在這座城市的所有,去另外一座城市定居,那時候,也分不清,是你離開了她,還是她離開了你。

 

而你的氣質里,藏著在這座城市走過的路,看過的展,遇到的人,踩過的坑,和城市帶給你的,見過世面的樣子。

 

我在香港,我依然愛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