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前段時間的大熱劇《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因為陳俊生的一句“我養你。”只工作半年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太太。
前段時間的大熱劇《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因為陳俊生的一句“我養你。”只工作半年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太太。
所有的職場女性,是不是在遭遇委屈時,在工作陷入停滯時,在上升的通道上看不到任何希望時,都曾無數次上演過把文件往領導桌上一扔,“老娘不干了,回家當全職太太”摔門而出的內心戲?
但現實真的如想象中美好,一披上全職太太的馬甲,立馬就能原地滿血復活,神清氣爽,揚眉吐氣嗎?
1
我的朋友燕,嘗試了半年的家庭主婦生活后,忙不迭地滾回了職場,去了一家新媒體單位。在這個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公司,她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激情與活力,那就是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學,和同事無拘無束地討論,下班后仍然留在公司學習。她相信在這里,她過往的經驗積累能夠成為她的獨特優勢,能讓她重新回到20多歲每天都像打了雞血的狀態。
這也是30歲后,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不是混日子,而是開始過一種有計劃、自律、節制的生活。
她是我在社團活動中認識的朋友,32歲。28歲那年,她因為在新業務上的優異表現被提拔為產品總監。那幾年她被視為公司的功臣,一時風頭無間。兩年后,業務規模擴大,業務線獨立運營勢在必行,最后只留下最初起家的業務線歸她管理。盡管很努力,仍然改變不了整個行業的大勢所趨,那個業務線只能拼命保持營收穩定,要實現增長實在太難。
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遭遇職場天花板,是管理團隊在外地團建,核心管理人員閉門會議沒有通知她參加。那次,她一個人偷偷流了淚。
后來也習慣了,在一個公司呆久了,就不想折騰,收入不錯,仍然頂著總監的頭銜,老板見著了仍是客客氣氣;每天上班在網上和朋友閑聊,一到點就下班,不知不覺她也成了自己曾經最瞧不起的那種混日子的人。
當初招她入職的老總離職。一個本來和她平級的人不知怎么說服了老板,幫她招了一個副總監,下屬向副總監匯報,副總監向她和那人雙線匯報——她被架空了。
老公看她天天悶悶不樂,勸她,“要不別上班了,我還養得起這個家。”
終于在和架空她的人大吵一架后,她辭職了,成了別人眼中幸福的全職太太。
第一個月真是夢想中的生活。每天在睡眼朦朧中送老公出門,回到床上繼續睡。婆婆和他們同住,也心疼她平時上班辛苦,任她睡到自然醒。
但第二個月起,感覺就有點不一樣了。原以為離開工作,就可以心情愉悅,但突然松懈下來,心里感到空落落的,就好象被人掏空了一樣。
原來每周做一次徹底清潔的小時工被婆婆辭了,“媽,不用省,一個月不才300多塊錢嗎?”“家里兩個女人,還讓別人搞衛生,是要被人笑話的。你老公賺錢也不容易”婆婆每天都拿抹布擦來擦去,她也不好讓婆婆動手,只好自己干,沒啥灰也得走走過程。
“你老公上班那么辛苦,你也沒上班了,早上給他弄點早餐,外面買不干凈。”婆婆一般六點多出去鍛煉,以前也要求過這一點,但老公覺得她上班太辛苦,寧可讓她多睡一會,兩人到外面買著吃。但這次婆婆說出這話,老公卻沒吱聲。
有時和老公鬧點小矛盾,“你都不用上班,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呀。”最后不管誰對誰錯,老公總愛用這句話來堵她的嘴。
偶爾想和朋友說一下心里的苦悶,剛開口,朋友就說她“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有人養我,我做什么都愿意。”她只好閑聊了兩句,就掛了電話。
她突然覺得自己到了一個孤島。無人可交流,無人可回應,原本辭職是為了緩解壓力,但這樣的日子比辭職前更讓她難過。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始在網上寫自己的心情,加入了寫作群,再后來作為志愿者參與這個新媒體公司社群的運營。籌備線上活動,運營微課,策劃征文活動,她好像又回到了28歲那個有夢想、無所畏的年齡;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提的很多建議居然直接被公司采納;知道她辭職在家后,就向她發出了工作邀請。
她也終于明白,家庭不是躲避壓力的港灣,而她也不是江郎才盡,只不過她在舒適區呆得太久,已經忘記了要時刻歸零,主動突破自己。公司每一階段發展目標不同,對人員要求也不一樣,一直躺在功勞簿上,最終只會被別人取代。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像這位朋友一樣,陷入職場倦怠期后,為了逃避壓力,選擇了去當家庭主婦。可是,以后真的能夠擁有輕松愜意的心情?忘記了中國家庭主婦每天面對的更是日復一日、永無窮盡的瑣事。這種枯燥乏味與職場壓力相比,可能更讓人心灰意冷。職場有壓力,尚有朋友、有丈夫可傾訴,真退守家庭后,面對這種心理的郁悶又向誰訴說呢?對現有工作不滿意,還可辭職跳槽一走了知,如果面對家庭壓力,又有什么后路可退?
從此可以擺脫職場的壓力從來不應該是我們辭職當家庭主婦的理由。因為你會被骨感的現實啪啪啪地打臉。
2
還有的職場媽媽說,之所以有辭職的沖動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逃避職場壓力,而是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
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真的是時間長短嗎?似乎沒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證明,相反,很多事例反而說明在職場生氣勃勃、樂觀上進的媽媽能給孩子帶來更為積極的影響。
前段時間,公眾號“奴隸社會“上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女性的討論和共鳴,題目叫《我被職場媽媽養大,我也是一個職場媽媽》,作者常青藤學校畢業,曾在麥肯錫工作七年,又有過在亞馬遜工作三年的經歷。她在文中說了父母作為雙職工是如何將她帶大,又如何給她受益一生的影響。
她的父母1979年從江西農村返回上海,快30歲了,只有初中文化,雙雙報名參加了高考,進入“業余大學”學習。白天上班,晚上上課,沒有時間照顧她,就將她送了全托,3-6歲,每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僅有24小時。上學了,也是掛著鑰匙自己做飯,參加什么培訓也是自己坐公交去。
但他們教給她:
“他們努力賺錢,向她示范了,生活是應該努力的,是值得努力的。
他們干練多勞,也是從父母身上,她學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辦法總是會有的。
他們自我要求,要求孩子,更要求自己。媽媽告訴她:怎么做一個對生活有要求的人。
他們崇拜知識,在全家營造了一種學習的氛圍,每周從幼兒園回家,她媽媽都會給她買三本書。
“他們給了她物質與精神上的安全感和方向。生活是應該努力的,生活是值得努力的,生活是可以掌控的,生活是樂趣無盡的。”
“孩子獲得的,不是我們希望的態度,而是我們的態度。”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陪伴的質量,是榜樣的力量。
3
說回正題,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女性在職場上陷入懈怠期、遭遇天花板其實很正常,男人也不例外;只不過近幾年社會上“讓女人回家”的論調大行其道,女人在遭遇低谷時,很容易把社會的這一論調合理化,視為脫離職場困境的第一優選。
人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線發展,就像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一樣會有自己的周期,有高潮,有低谷,誰都會遇見,誰都不能避免。喬布斯也不曾被蘋果掃地出門過?就看你自己如何看待,如何突破。在你實在是筋疲力盡、無能為力時,不妨就躺在原地,在泥地里歇一會,歇一會再找方向繼續前進,如果你因為一時的倦怠,就選擇逃避,最后可能才會發現,只不過用新的問題代替了老問題。
方正集團副總裁兼首席魏亞歐在《哈佛商業評論》組織的一次活動中分享了自己職場低谷的一段經歷,她被高薪聘請到方正負責品牌重塑。頭一年半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所有人都指望著她點石成金,快速建成一個新的品牌,但一年半過去,好象毫無起色,連招她的人都懷疑招錯了人。她每天在辦公室寫案子到兩三點,回家后仍然寫,一直到五點多,只有飆車回去的時候不自主地掉眼淚,第二天早上九點仍是樂呵呵地打卡上班。
“我什么時候都可以離職,但我為什么要在別人認為我不行的時候黯然離開呢?”后來她用實際的結果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被提拔為方正的核心高管。
她在別人投反對票時,都沒有放棄自己,我們為什么又要離開職場讓自己出局呢?在遭遇職場天花板時,先投一票給自己。去歸零去精進,全力行動去爭取。沒有行動就沒有發生的可能,而行動往往會帶給我們改變的驚喜。
當職場媽媽或是家庭主婦并不是關鍵,關鍵是促使我們選擇的因素是什么。是主動選擇活一個新版本的自己,還是為了逃避職場的壓力?是為了自己的生命更具寬度和深度,還是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
如果你遇到倦怠期,正有逃離職場回家做全職太太的念頭,不妨先看一下這幾個建議:
1.保持時刻清零的心態,保持好奇心,保持工作中的激情,讓個人成長一直在線。職場上最忌諱的是一年經驗用三年,躺在功勞簿上混日子;無論你曾經給公司創造過多少價值,公司已經在當前的工資給你以回報,不要指望它能為你的一輩子買單。保持清0的心態,主動地追蹤行業最前沿的發展,專業精進,磨礪能力,那么在人才市場上,你會永遠擁有選擇為誰服務的主動權。
2.過自律的、克制的生活,為自己設立五年目標,年度夢想清單,涵蓋方方面面。人最容易懈怠的狀況是沒有任何目標,每天只是簡單地重復前一天的生活。設立五年目標,你會知道自己前面的方向,有目標在指導,就如“仿佛若有光’,會給你無窮的希望。設立年度夢想清單,拆分到每個月,每一周,每一天,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有計劃地生活,你知道自己即將抵達的方向,你的內心會更加篤定。當你完成一個目標,再完成一個目標,你會對自己充滿前所未有的自信,會有挑戰全世界的勇氣。
3.在工作之外,發展自己的一技之長,建立多維競爭優勢,讓自己未來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改變前方的路并沒有錯,但改變不應是為了逃避。少給自己留點退路,因為“退路”的退,也是“退步”的退,而我們只有在不斷前進中,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