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貧窮的表面原因是因為財富的匱乏,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機會的不平等。為貧窮的人創造一個更良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扶貧邏輯。

          貧窮的表面原因是因為財富的匱乏,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機會的不平等。為貧窮的人創造一個更良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扶貧邏輯。

近日,年輕人“變窮”的話題成為許多媒體關注的熱點。

MBA評論:全球年輕人都在變窮?有一個階層卻在變富

在中國,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月薪1530元,2015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月薪4467元。

據北京大學課題組數據,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1588元;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數據,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3694元。

數據顯示,2005年,大學畢業生月薪是城鎮職工的104%;10年后的2015年,大學畢業生只有城鎮職工月薪水平的83%。再看 10年增幅: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增長232%,城鎮職工平均月薪增長338%。這是未考慮通脹的結果,但通脹對所有工薪族的影響應該是相似的。

對國外青年群體的研究發現,青年群體的收入增長也跑不過社會平均水平,“年輕人變得更窮了”現象在許多國家都出現了。

可見,過去10年,相對社會總體水平,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失落的階層。如果把畢業生當作年輕人的代表,年輕人的確變得更窮了。

“青年貧困”蔓延全球

青年貧困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現象。

英國衛報對此展開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除澳大利亞外,在英、美等幾個經濟體中,年輕人的收入增速遠低于國民收入的增速,并且這些我們稱之為“80后”“90后”的年輕人群體,相比他們父輩年輕的時候賺得更少,也就是說,代際之間財富鴻溝顯著。《衛報》報道,英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考慮通脹因素后,英國25~29歲年輕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4~2005年的水平——從當時的3.19萬英鎊下降為3.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9.18萬元)。

在法國,沒有穩定工作、沒有住房的“漂一代”有很多。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這些年輕人只能“漂來漂去”地到處打零工,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法國《世界報》報道稱,法國的失業率已達到二戰之后從未有過的高水平。每4個失業者中就有一個不到25歲。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該國有1/5的年輕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英法兩國年輕人的現狀也是整個歐洲年輕人的現狀。

30年前,歐洲年輕人的收入高于平均工資水平,但現在許多年輕人的收入比國家平均工資低20%。退休工人的工資卻在不斷上漲。對此,《衛報》在日前公布的關于年輕人未來前景的調查報告中稱,“80后”、“90后”是歐洲社會中“受益最少的群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家債務危機、工作崗位緊缺、經濟全球化和房屋價格上漲。

無論是在美國、加拿大還是西班牙、意大利,年輕人的收入,其實是拖了社會平均水平的后腿,其中以意大利為最,年輕人的收入增幅竟然比社會平均水平低了19個百分點。

年輕人需要安家置業,需要娶妻生子,其支出通常要比退休人群高,因此也需要相匹配的更高的收入,但現實就是怎么殘酷。

在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年輕人也深受收入減少的困擾。根據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2012年,臺灣未滿30歲、30至34歲、35至39歲三個組群的平均年所得,都低于15年前的水平;同樣,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指出,按通脹調整后,不同年代的大學生無論在起薪點或及向上流動的加薪速度,均有明顯下降。

作為國家未來的年輕人的狀況,如果變得比其父輩更窮,將帶來極大的隱患。

中國年輕人變窮 因沒趕上“資產泡沫”?

先說說中國年輕人的情況。盡管他們用著比過去更好的手機,娛樂方式比過去更多,營養比過去更好,為什么卻還有“更窮了”的感覺呢?

這可能是因為財富積聚更難了,年輕人在財富分配中的相對地位也下降了。

先來看看年輕人相對財富地位的下降。經濟學家周其仁說,這些年來,房子是拉開居民財富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相信周教授的話符合大多數人的生活感知。網上有個笑話說,1990年代,上海某人辭職賣房創業,經過20年的辛苦打拼,他終于存夠了400萬,買回了賣掉的房子。可見有房沒房,大不一樣。當然,房子并不是唯一的拉開財富差距的因素,其他資產也構成了其中緣由。這是因為,在一個世界性的、長期的寬松貨幣環境中,資產價格會畸形上漲。

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寫了一篇《中國正迎接“食利時代”的到來》。他認為,中國正在形成一個食利階層,“即那些擁有不動產、股票、有價證券、票據,僅僅靠利息、股息、地租就能獲得穩定的甚至不斷擴大的現金流的人”,這些食利者的財富大多數是拜寬松貨幣所賜。換句話說,他們趕上了泡沫的盛宴。吳曉波自己也是食利者中的一員。他說自己早就成了億萬富翁。他成為億萬富翁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多年來不斷買房子。

普通人和食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不要說年輕人,就是那些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持有資產,也會感覺自己越來越窮。這不是說食利者有多壞,或者剝削了誰之類的。其中有些人的確是靠特權致富,但也有很多人只是把趕上了泡沫的機會。

隨著科技更新換代加速,年輕人其實更具競爭優勢。即便學校教育滯后于市場需求,他們也可以更快地通過再學習適應市場需求。然而,盡管每一屆畢業生都是更優于上一代的前輩,但是,每一屆畢業生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房價收入比。也就是說,畢業越晚,離靠工資購房越遠。當然,富二代可以不靠工資購房。

年輕人相對財富地位的下降,其實反映的是整體上致富環境的退化。一方面,整體經濟增速從過去的10%以上,降低到現在的不到7%;另一方面資本的回報增速遠超人力的回報增速,兩項相加,更可見資本相對于人力的優勢在快速上升。

這說明什么?說明資本相對于人力資源更為稀缺。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現在不是到處都說產能過剩、資本過剩嗎,怎么還資本稀缺?其實,所謂的資本過剩,只是某些行業過剩,但更多行業資本是稀缺的。所以,民間借貸利率高,民營企業融資難。某些資本過剩其實是資本配置錯誤,是畸形地集中到某些行業。

“人賺錢難,錢賺錢易”正成為越來越多沒趕上泡沫盛宴者的感慨,這句話也形象地反映了人力資源所得回報的相對下降。這對于在人力資源上占優的年輕人來說,不是好消息。

要提高年輕人致富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資本充裕起來,而不是畸形地集中在某些行業。由資本來爭奪人才,造成資本的回報相對下降,人力的回報相對上升,年輕人才會有競爭優勢和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