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以培養搶飯碗的本領為教學目標,不會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會有一流的科學家。

           以培養搶飯碗的本領為教學目標,不會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會有一流的科學家。

 

趨樂避苦是一切動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我家兩只孿生小貓,每當吃飽睡足,追逐打鬧,快活非常;小孩子也是一樣,成年人卻很少如此。可見,尋歡作樂,其他動物只靠本能;人則既靠天生,也靠教養。不過看看今天多數國人的休閑生活:看電視、“斗地主”、圍坐在三月的桃花樹下打麻將……當然不是不好,可是它們制造的快樂畢竟是淺層的,只能消磨有限時光,無力帶給我們深層愉悅,可知我們的“作樂”教育還是不夠的。

 

說到這里,恐怕會有人用“喝咖啡”與“吃大蒜”一類話題反唇相譏,以為一提“精神”“高雅”“深度”,便是自居“精英”。其實毫不相干。問題不在“高雅”二字,而是一說“高雅”就把其他的歸類為“低俗”,又立刻將之與社會階層畫等號。于是有人乃像巴赫金分析的拉伯雷一樣,故意向“下三路”做文章,作為對社會不平等的“反抗”。然而這種做法不啻認定“普通人”無需內在快樂,只配喜歡鳳凰傳奇而不能欣賞貝多芬,豈非另一種歧視?

 

其實,獲得深度精神愉悅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關鍵是有無學習機會。《千家詩》里收過一首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詩不算上乘,可是不妨一問,大程子究竟“樂在何處”?艷陽三月,花樹繽紛,人人都會心清氣朗,但不是都能隨此步入深悠之境。可是這也不是因為他們生來缺乏欣賞自然的“基因”,而只是因為缺乏欣賞自然的訓練。我想哪怕只是翻翻《千家詩》這樣的蒙學讀物,稍懂一點理學常識,或者多識得一些花草樹木之名,面對此種情景,亦應多一番滋味,不必定要靠麻將來彌補。

 

這里揭示了我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不足。不止是自然,美術、音樂、戲劇、詩歌……一切滋養心靈的教育,在我們這里都屬于“副科”。科目在我們心里是有等級的:“主科”是“有用”的,能夠增進智商;“副科”只是玩玩而已,無關要緊。所謂有用無用,則全以生存技能為標準。通俗一點說,就是能不能搶一個“大號飯碗”。飯碗大,裝得多,吃得飽,之后當然也還是要有“娛樂”,不過那既和“搶飯碗”無關,學校是可以不講的。因而基礎教育雖然早已普及,但多數國人“尋歡作樂”的水平還在自發狀態,比只靠本能也強不了太多。

 

同樣的思維方式也貫穿在“主科”教學中。那些與審美能力有關的科目如語文、外語,在實際上也被轉化成純技術性教學,這只要看看許多老師“辛苦”地為學生總結出的“作文模板”,就可想見其他。文學教育尚且如此,又如何讓學生理解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比如彭加勒所說:科學家研究自然,僅僅因為它是“美的”?以培養搶飯碗的本領為教學目標,不會有一流的藝術家,也不會有一流的科學家。

 

不過,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和科學家,而是幫助大多數人“成人”。從“人”的角度看,重要的不只是搶了一個好的飯碗,也在于怎么度過“吃飯”之外的時光——吃飯是為了生活,不是相反。“作樂”教育就為此存在:讓普通人過上一個高質量的、不只圍繞著“吃飯”而奔忙的生活。在一個已解決溫飽的社會中,這一點尤其重要。

 

為此必須改革我們以往的教育觀念。我曾在朋友中做過一個調查:中小學學過的“主科”知識,在生活中常用的還有多少?結果是,大部分“有用”的知識都停留在初中階段。我當然不是提倡以“實用”為標準的教育觀,恰好相反,我想說的是,“實用”標準是很難確斷的,至少不應以一時的利益為尺度。那些被我們預設為天然“有用”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大;而地理、生物、音樂、美術等所謂“豆芽菜學科”所傳授的知識和技巧,隨著我們長大成人,倒越來越不能替代:它們不但使我們在得意時候看到天遼地遠,也幫助我們在失意時候體會到世界溫存,借助微茫的光線彼此取暖。對一個人,一個普通人來說,這種能力要比奧數競賽的解題技巧更切己、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