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說,“知識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已經掌握知識的幻覺。”對真知的不斷追求是取得任何人生成就的重要前提。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艾瑞卡·安德森(Erika Andersen)是一位知名博主,同時也是一家咨詢公司的創始人。他將結合自己多年的觀察告訴你,“學習才是你能成為人生贏家的資本”。

       商業理論家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有言,“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速度更快,可能是惟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我說的學習,并非指悠閑地坐在沙發上或系統性地在教室里學習,而是指要放棄抗拒“學習新事物,發現成長機會,以及努力督促自己獲得不同能力”等行為。要做到這些,你必須敢于實踐,一次又一次成為一名新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令人十分不爽。

 

在過去幾十年對多個行業幾千名高管的培訓和咨詢中,我的同事和我遇到了很多成功掌握此類學習能力的人。我們發現他們具有4大鮮明特質:志向、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錯能力。他們真心希望理解和掌握新技能;對自己有十分清晰的認知;不斷思考和詢問高質量問題;在發展學習曲線過程中,他們允許自己犯錯。

特質1.志向

 

志向很容易被理解為“有或沒有”非此即彼的情況:你希望或不希望學習某個新技能;你有或沒有雄心和動力。但優秀學習者能讓他們的志向更上一層樓——這正是關鍵所在,因為每個人都有后悔的時候——他們拒絕了那些對成功至關重要的發展機會。

 

當遇到新學習機會時,我們的第一個路障總是:總想到壞的一面,無形中進一步挫敗了志向。因此,如果我們想學習某些東西,要多關注積極面——學會了它能收獲什么,構想在未來獲得豐碩成果的喜悅心情。這樣做能鼓勵我們開始行動。

 

研究者發現,把關注重點從挑戰轉移到收獲,能讓你立志于從事那些并無吸引力的活動。例如,猶他州心理學家尼克·德特靈(Nicole Detling)鼓勵高空雜技師和速滑運動員暢想他們學習某一技巧后得到的收獲,這樣做讓他們更有動力練習該技巧。

 

幾年前我輔導了一位對學習大數據猶豫不決的CMO。雖然他的大多數同儕都正在接受大數據,但他總是對自己說,沒時間了解大數據,而且對他的行業而言大數據也不太重要。我最終意識到,他的志向方面出了問題,并鼓勵他思考學會數據營銷對他的好處。他承認,更多了解不同顧客群對他團隊的網站廣告和店內營銷活動的反應,用處頗大。

 

然后我讓他想象一下,一年后他獲得這些數據后的情況。他神情開始興奮,說道:“那時我們可以同時在店內和網站上測試不同方法;我們會有很多翔實可靠的信息來分辨哪種廣告更適合誰。更快淘汰那些效果不佳的廣告,節約很多時間和金錢。”當時我幾乎能感覺到他越發躊躇滿志。數月內他就聘請了一位數據分析專家,每天向她討教,并參照新的觀點和技術,重新構思他的重要營銷活動。

 

特質2.自省能力

 

10多年前,很多領導者就了解到了自省能力這個概念。但是涉及學習時——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擁有或不具備哪些技能,對自我的評估往往失之千里。

 

在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進行的一項研究中,94%的大學教授報告說,他們的“工作水平高于一般”。顯然,幾乎半數的人都評價有誤,很多人甚至特別夸張——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無疑會成為進步的阻力。只有6%的參與者認為自己在成為優秀教授的路上還有很多學習空間。

 

我在工作中發現,那些對自己評價更準確的人們思維過程是這樣的:他們承認自己的觀點經常有偏差或錯誤,然后盡可能保持客觀,因此他們更能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并拿出實際行動。這樣做的技巧是關注一下你的內心獨白:自己對自己如何評價,然后捫心自問,這些內心獨白的可靠性。

 

我認識的一位CEO堅信他自己是一位偉大的管理者和領導者。的確,他具有豐富的業界知識,具有發展公司的敏銳直覺,這些長項也都得到了董事會的認可。但他只喜歡聽認可自己的員工的話,不虛心接受指出他缺點的聲音。他的團隊成員參與度不夠,士氣也比較低迷。

 

當他最終開始質疑自己的看法時(團隊中所有人都全神貫注而且高產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可否作出改變?),他比以前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的方面,而且更愿意聽取意見。他也意識到,光有戰略視野遠遠不夠,還必須把自己的戰略思考分享給下屬,和他們一起探討,然后明確優先順序,并輔以團隊和個人的季度目標,定期的進展檢查,以及對解決問題等環節的支持。

 

特質3.好奇心

 

兒童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正如約翰·麥地那在《頭腦規則》一書中寫道:“解答問題的需求牢牢印在童年體驗中,以至于很多科學家將之與饑餓感、口渴感、性欲等本能驅動相提并論。”好奇心促使我們嘗試某件事,直到我們能掌握它、或完全弄懂它為止。

 

優秀的學習者保持著童年的這份好奇心,或在內心獨白時重新獲得好奇心。他們不會對某一新主題缺乏興趣,而是學會問自己關于該主題的“好奇問題”,而且以實際行動跟進這些問題。

 

 

 

心理學研究者卡洛爾·桑索內(Carol Sansone)發現,通過思考如何采用不同方法讓工作更有趣,人們能增強他們對某些工作的興趣。換言之,他們把內心獨白從“這很無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這么做,會如何?”

 

在工作中你也可以運用同樣的戰略:在考慮真正讓你感興趣的事物時,對你使用的語言多加注意——如何……?為什么……?我想知道……?當你需要激發好奇心時,不妨這樣自問。然后,再進一步用以下方法尋找答案:讀一篇文章,咨詢一位專家,找一位老師,參加一個組織——任選一種最便捷的方法。

 

下次有人讓你在辦公室學些東西,或者如果你感覺到自己要學是因為同事也在學;不妨鼓勵自己自問自答幾個好奇問題——為什么其他人如此興奮?這如何讓我的工作更輕松?然后尋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就足以化“無聊”為有趣。

 

特質4.容錯能力

 

一旦我們掌握或擅長做某件事,就很少希望回到不擅長做某些事的狀態。是的,有人告訴我們,要勇于嘗試,接受工作中的“快速失敗”;但也有人說,應該將優點發揮到極致。

 

因此下列情形頗為令人恐懼:連續幾周或幾個月不擅長某事;覺得自己做事又慢又笨拙;不得不問“傻”問題,或“我不明白你說什么”之類的問題;需要手把手一步步、一遍遍的指導……

 

總之,當我們嘗試新事物,并且不太擅長時,會有糟糕的想法:我討厭這個;我是個笨蛋;我永遠也不可能做好這個;這太讓人挫敗了!我們腦中這些狀態占據了大量的學習空間。

 

一個初學者的理想心態應該是對錯誤寬容而且平衡的:開始我可能做不好,因為我以前從未做過。而且我知道,時間一長我就能掌握它。

 

實際上研究者羅伯特·伍德和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80年代發現,在獲得新技術的早期階段,如果人們被鼓勵犯錯和從錯誤中學習,就會增進他們的“興趣、耐性和表現”。

 

不斷且快速學習新技術知識的能力是在飛速變化世界中取得成功的關鍵。

 

文 | 艾瑞卡·安德森(Erika Andersen)

譯 | 劉錚箏 靜校 | 牛文 編輯 | 萬艷

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6年3月《掌握“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