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于,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備考MBA的小伙伴們在半路上選擇放棄。

一、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記得小時候在縣城上學,學校每次放月假,爺爺就去車站接我回家。
 
那時家里離車站上遠,需要騎著車子來回。
 
一路上我們彼此相對無語,等到爺爺騎不動了,我們就這么一前一后推著車子走著,記得爺爺常常和我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日后要好生讀書。”
 
那時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記在心里,望著不遠處稻田里的鄉親們彎腰割麥俯首插秧,我只是想著將來的自己一定不要做個農民。
 
幾十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小小的農村考入了省城上大學,學了這個城市最熱門也最富前景的工程造價行業。
 
然而當我走進我的實習單位的時候,我發現那些年我吃過的苦,并沒有讓我現在做上“人上人”。
 
工地的環境有多么糟糕自不必多說,晴天塵土飛揚驕陽似火,雨天泥濘不堪污水四溢,物質世界的貧瘠尚可以忍受。
 
然而精神世界的荒蕪會隨著時間慢慢消磨你的夢想和純真,在那種環境中你想找一個人聊聊文學、談談經濟都是個笑話。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著憑什么我要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吃著生活無端給我安排的苦?
 
后來,我選擇去到了深圳,在那里我終于找到自己熱愛的新媒體行業,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歡愉。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實、風投、天使輪這些名詞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的邊界面,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過程中,我發現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
 
當我這幾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發現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幾年前,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他們寧愿選擇待在月薪3k的收發室當保安,也瞧不上月薪過萬的新興行業;
 
他們寧愿選擇每月靠家里人給零花錢度日,也不愿選擇自食其力謀一份工作;
 
他們寧愿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新知識。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亞是這樣回答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于,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
 
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
 
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
 
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
 
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
 
而后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愿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二、所有覺得學習苦的人,大多是沒有挨過現實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關于在校大學生的報道,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老岳,在高中時就是一個十分標準網癮少年。
 
高考之前,爸媽為了防止他分心,連手機、電腦,甚至電視都不給碰。
 
上了大學覺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沒有玩夠的游戲都玩回來。
 
在游戲里建了幫會,為了把幫會發展好,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游戲里。
 
大一時逃了一節課之后,發現大學管得并不嚴,膽子大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課,從此接二連三一發不可收。
 
天天在寢室像個蓬頭垢面的瘋子,外賣盒堆了一地,期末掛科也成了常態。
 
當室友拿到了名企的offer時,除了游戲沒有任何愛好的他,連畢業都成了問題。
 
“如果在簡歷上能填上LOL王者段位、500人大公會管理經驗,那該有多好。”
 
虛擬世界里的游戲雖然精彩,但是現實生活里的殘酷卻真實的可怕。
 
游戲里的情節尚可以提前設計,然而現實里的殘酷卻是用一生的時間去體驗。
 
20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高考主動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學歷不高,加上沒什么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感慨。
 
后來幾經周折,蔣多多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
 
回憶高考,她坦言:“現在我覺得有點可笑。”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陳圣章的經歷卻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每樣工作都做不長久,頻繁跳槽。
 
期間也自己做過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終,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給人開車來還債。
 
后來成為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0點結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2008年白卷的吉劍曾是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輾轉各地打工。
 
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筑小工,貼過考研海報,給文化傳播公司寫過軟文,生活上,他睡過公園邊的長凳,為吃飯撿過垃圾換錢。
 
回想起最初幾年的打工生活,吉劍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想起以前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真人秀節目《變形記》,無論城市的孩子多么囂張跋扈,也無論他們的家庭如何富足優渥,面對著一貧如洗的大山深處,精神世界的荒蕪讓他們很快就臣服于現實。
 
相反的是那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十分珍惜著在城市里生活和學習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這種生活可能窮極他們一生的努力也難以企及。
 
后來我才明白為什么那些城里孩子在窮鄉僻壤里轉了一圈回來就會變了一個人?
 
不想讀書,覺得讀書辛苦?
 
現實的生活會誠實地告訴他們,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
 
窮則思變,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會自發地掙扎起來改變現狀,對于有些背負著沉重生活的人來講,學習才是脫離生活苦難又輕松又有用的途徑。
 
沒有誰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糟糕。
 
有時候學習的那種“苦”和沉重粗礪的生活比起來,真的可能連個噴嚏都算不上。
 
三、過去不按思維而生活,終將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維
 
美國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納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場,生活著一群很窮的小商販,每天清晨,他們會向富人借1000盧比,然后去進貨,賣完可收回1100盧比,而晚上,他們要還給富人1050盧布。
 
也就是說,他們一天的收入是50盧比。
 
后來納什告訴小販們說,只要小販不把這50盧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盧比用于第二天進貨。由于復利效應,他們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這1000盧比的本錢了。從此,他們收入就會節節攀升,這樣美好的結果,幾乎是觸手可及。
 
但是,沒有一個小商販這樣做。
 
“他們天天就那樣重復著,分出利息達九年之久。”
 
納什教授說:
 
那些長期處于稀缺狀態的窮人,培養出了短缺頭腦模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于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余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過去不按思維而生活,終將有一天按照生活而思維。
 
這就是為什么這群小販寧可每天去借錢度日,也不肯從本錢中拿出一部分做長期投資。
 
因為和眼前的溫飽相比,他們根本沒有興趣花時間去思考未來的長線回報。
 
因為從不考慮更優方案來解決問題,所以又陷入了靠借錢度日的爛泥潭死循環中。
 
柴靜曾在《看見》里說到: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歡,大多數是因為人們從不會思考自己為何痛苦。
 
然而,這世上還有另一種痛苦是,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失望的情緒,然后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作是自己該如此,甚至誤以為這就是吃苦的好處。
 
我總覺得苦難的意義,在于我們更好地去思考人生為何如此苦難,誠如蘇格拉底所言:“未經省察的人生,從不值得一過。”
 
如果沒有經過思索和自省,苦難終究只是苦難而已,沒任何意義。
 
這些年來看過很多年輕人在走他們父母長輩的老路,年輕時總覺得學不學習無關緊要,反正自己體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體好就能混口飯吃。
 
長此以往終究是依靠出賣勞力度日,類似于那些從不思考明天出路在何方的買菜小販。
 
茨威格在的《斷頭王后》里寫到: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他們終將明白,那些為了討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當年不吃學習苦的代價。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誰都不想吃。
 
我從不喜歡自討苦吃,如果我能通過學習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見這些痛苦的經歷,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學習?
 
學習其實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對未來報有期望的勇氣。
 
生活其實并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