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5月14日,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獲得了深圳市政府頒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這意味著,騰訊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可能在深圳市指定的路段進行公開測試上路。
在構建無人駕駛生態的競賽中,深圳市已領先了一步。5月14日,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獲得了深圳市政府頒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這意味著,騰訊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可能在深圳市指定的路段進行公開測試上路。
無人駕駛、AI生態,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所構建的商業生態的特性,各行業可能通過AI實現業務打通或者跨界融合。在這技術競賽的風尖浪口,你應該如何摒棄孤島思維,把握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所帶來的顛覆性機會,重新打造競爭優勢呢?答案在于深入了解并融合用戶、技術和終端。
用戶需求是構建商業生態的核心
互聯網企業的業務組合邏輯讓人眼花繚亂,非線性的生態概念便替代了傳統的企業邊界概念。因為跨界融合,有的企業不到5年,就從初創到突破100億美元銷售額。這些企業有一個共性特征,就是所有的產品組合以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為核心。
以阿里巴巴為例,涉及電商、娛樂、金融、物流、旅游等業務,很難運用不相關多元化理論予以解釋,探究其商業邏輯,核心資產是顧客,業務模式是跨界。
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所構建的商業生態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尤其是AI技術通用性的特點,可以應用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實現業務打通或者跨界融合。例如計算機視覺在金融、安防等領域的拓展,智能語音識別在家居、教育、客服等領域的滲透等。
以框視科技為例,基于人工智能實現安防、金融、零售、地產等領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把垂直行業做深,為用戶提供深度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技術越先進,用戶應該越安全。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還要保護個人隱私,因為AI可能比互聯網更加容易獲得用戶隱私數據。
技術創新是塑造商業生態的基礎
作為一項通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并塑造出新的商業生態。人工智能技術一般可分為底層硬件、通用平臺和行業領域三個層面。
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谷歌和英偉達等企業占據著80%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場份額。在底層硬件方面,我國企業相對弱勢,只有地平線、寒武紀等幾家創業企業,并且還集中在智能駕駛領域。
在行業應用領域,正是安防和金融服務等巨大的市場需求拉動了計算機視覺技術公司的成長,例如框視、商湯、依圖等創業企業和??低暤葌鹘y制造企業。
但按照牛津發布的“國家AI潛力指數(AIPI)”,人工智能商業生態的構建需要從硬件、數據、算法和產業(商業)四方面去衡量。硬件和算法是中國企業的短板,這兩方面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極大的研發投入,或者通過并購。
根據牛津的《解密AI中國夢》報告,從2012年至2017年7月,在全部79件人工智能企業收購案中,66家被美國公司收購,只有3家被中國公司收購。而如果只能依靠進口和收購來提升AI硬件實力,可能會遭到美國和歐盟的更多審查和限制。因此,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創業中來,不斷促進國內企業在硬件和算法等能力方面的突破。
智能終端是塑造商業生態的關鍵
以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為例,當這些技術真正應用在“人機界面”,并不斷提升用戶消費體驗時,才能形成商業價值。這些界面是消費和流量的入口,例如電腦、手機、汽車、ATM等智能終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終端都能夠帶來人們所期望的爆炸性增長。只有符合規模經濟的行業領域,AI的應用才能夠形成標準,并以零邊際成本進行復制。符合這一條件的智能終端市場主要是智能手機和家庭轎車。但隨著市場逐漸飽和,行業開始進入成熟期,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增長率正在趨穩。也許AI技術將給智能手機行業再次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但目前還看不出有明顯的趨勢。
而百度和騰訊智能汽車的上路測試則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因為出行痛點多、進入壁壘高,以及年產3000萬臺的規模,一旦政府解禁并推動,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無人駕駛市場。當新的商業生態形成,行業內的利益相關者需要重新平衡,而新生態中相關各方的合作和協同也會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