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時常會有人問我一些愚蠢的問題,比如:請問你有多少錢?

      時常會有人問我一些愚蠢的問題,比如:請問你有多少錢?

  以上這個問題,來自于后臺留言。

  準確的說,筆者我談的不是錢,而是一個人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能力。

  可既然有人問了,我就不能置之不理,所以我十分禮貌的回答了他:

  “關你屁事!“

  1

  “有錢”就代表“會賺錢”嗎?

  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有一些人,喜歡張口閉口打聽別人有多少錢。

  據(jù)我揣測,這種人往往基于兩種心態(tài):1)如果你賺的比他少,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嘲笑你;2)如果你賺的比他多,他就可以借機行事剝削你。

  當然,介于我和這位兄弟素不相識,因此以上兩種猜測并不成立。

  所以,我只能猜測他一定是打心底里有某種“仇富”情節(jié)。

  倘若我賺的比他少,他就會心安理得的罵我傻X,“賺那么少還整天講大道理!”;

  倘若我賺的比他多,而且多的不只是一點兩點,那么他就會徹徹底底的臣服我、膜拜我、跪舔我......

  當然,以上并非是本篇文章所要討論的主旨,我真正想要說的是,在金融世界里,“有錢”并非是衡量價值的絕對標準。

  換句話說,比起“有錢人”而言,未來能賺錢的人價值更高!

  比如,在資本市場里,有個英文詞組叫做“old money”。它泛指那些家中世代都是“土豪”,即不用工作也能混吃等死過一輩子的人。

  所謂的“old money”,可能來自于上一輩的遺產繼承,或者是房產的拆遷所得......無可厚非,包括我在內的多數(shù)人都對這種“天降大富于斯人也”的命運羨慕不已。

  然而,雖然很多人羨慕他們手里可操縱的巨額財富,但很少有人會直接為他們貼上“有能力”的標簽。

  歸根結底,一個人職業(yè)能力的大小,并非取決于其過去掌握財富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擁有“在未來創(chuàng)造現(xiàn)金的能力”。

  2

  金融思維,

  是評估事物價值的底層邏輯!

  前些日子讀了一本書,名為《精準努力》,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詞匯,叫做“金融思維”。

  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會以為只有那些金融行業(yè)從業(yè)者以及投資家們,才會運用到金融理論。然而,作者確認為“金融思維”適用到每個人職場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很多人認為金融是個高大上的行業(yè),認為金融的本質無非就是“錢生錢”,是個“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這種觀念對也不對。因為倘若你真的接觸過金融業(yè),就會發(fā)現(xiàn)賺錢的仍是金字塔端的少數(shù),更多的則是被稱之為“金融民工”,做著重復性勞動的大多數(shù)。

  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對金融行業(yè)抱有一種“賺錢容易”的錯覺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金融是以增值為目標、杠桿為手段的一門生意,甚至有的人能把一股臭屁換成錢。

  就如阿基米德所言,“給我一根杠桿,我能撬動整個地球”!

  但你若真以為金融是讓富人可以“為所欲為”的生意,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金融的本質,不過是實體經(jīng)濟投射在天上的影像而已。換言之,脫離了實體的金融,無非是一堆泡沫罷了。

  然而,我之所以認為“金融思維”是強者必備的武器,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想要在職場中存活下去,就必須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價值,也就是你值多少錢!

  例如,也許你偶爾也會有類似的疑問:為什么出身相仿、條件相當?shù)膬蓚€人,一個拿著百萬級的年薪,另一個卻累死累活月入幾千?

  答案同樣簡單,因為企業(yè)經(jīng)營者采用的是金融視角:即一個人的價值高低,是看其未來能為公司創(chuàng)造多少現(xiàn)金流決定的。

  換言之,決定一個人薪水高低的并非“現(xiàn)值”,而是企業(yè)對他的“估值”。

  3

  薪水高,未必等于價值高

  職場中,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有一類人,當ta在求職面試談到薪水時,會以上一家公司的工資標準作為參照。

  不如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會以這個人在上一家公司的表現(xiàn)作為全部的參考標準么?

  回答顯然不是。畢竟,工資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能力的結果,并非原因。

  雖然現(xiàn)代人力資源的評價體系,會把一個人過去的經(jīng)歷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但如果時間一長,你仍未能體現(xiàn)出目前薪水的對應價值,那么老板一定會將你認定為公司的“負債”。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讓普通人晦澀難懂的公式,即:

  PV(現(xiàn)值)=CF(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平均值)÷R(折現(xiàn)率)

  以上公式,是金融從業(yè)者用來評估一家企業(yè)、或是一件事物價值的極簡方法,我們未必每個人都需要懂。

  但從這個公式中,我們起碼要了解到兩個關鍵點:一是“現(xiàn)金流量”;二是“折現(xiàn)率”。

  1. 所謂“現(xiàn)金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開門做生意,無非兩件事最重要,即現(xiàn)金的“流入”與“流出”。

  用專業(yè)點的術語來講,就是“資產”與“負債”。簡單理解,資產就是能幫你賺錢的東西,負債就是讓你花錢的東西。

  放到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中,老板無非最喜歡兩種人:一種可以幫他賺錢,即獲得資產;一種可以幫他省錢,即減輕負債。

  至于這個人是否能說會道,之前是否名業(yè)績顯赫,某種程度上這些都不重要,因為老板看的是未來。

  2. 再者來看“折現(xiàn)率”。人民幣會隨著時間而貶值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所以,存在銀行里的錢也就最不值錢。

  這個道理放到職場亦然。所謂一個蘿卜一個坑兒,一個人在公司里不創(chuàng)造價值就沒有價值,一個人若老盯著過去的豐功偉績卻在當下沒有作為,也會隨著公司的發(fā)展而被淘汰。

  比如很多職場“跳跳糖”,工作一兩年就換一個地方,其實是對自己價值很大的“折現(xiàn)”。

  因為不同公司之間的經(jīng)營邏輯大不相同,沒有一份經(jīng)驗是可以完全復制的。選擇一家新的公司,就意味著要重新積累新的價值。

  所以,一家公司肯為一個人開高薪,賭的并不是這個人的“過去”,也并非“現(xiàn)在”,而是“未來”。

  4

  出來“混”,你先得會“賣”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到過一個重要的觀點,即“別把平臺的優(yōu)勢錯當自己的能力”。

  但很多人對文中的主旨有所曲解,錯誤的理解為:若想鍛煉自己賺錢的能力,就要脫離平臺獨自“創(chuàng)業(yè)”。

  這種理解未免過于片面。比如,很多人心底里認為替公司打工,本質上是公司在利用自己。事實上,公司與個人不是博弈關系,而應是雙贏的關系。

  我曾經(jīng)說過,世間萬物都是“利益交換”。

  此言雖然冷酷,但如果你站在利益交換的角度,那么利用好公司這個“玩具”,其實就是活用公司的資源達成自己的目的。

  簡單而言,你的老板、下屬,甚至你周圍的同事,本質上都是你達成目標的“工具”。

  除此之外,在金融世界里,另一個顯性的特點就是“買進”與“賣出”。

  例如,我有一位師兄入職投行工作,一年掌管10個億,帶著2~3人的團隊到處投項目,低位買高價賣。一年投中1~2個項目,收入就能達到八位數(shù),工作個兩三年就實現(xiàn)了我夢寐以求的“財務自由”。

  當然,這種案例仍是少數(shù),畢竟其背后承擔了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風險與壓力。

  但他無意中的一句話卻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說,“你們甭看我外表光鮮,但其實我的工作并不高級,說穿了,我就是個滿世界亂竄的‘大銷售’。”

  是啊,投資可不就是銷售嗎?無非普通人賣的是商品、服務與時間,而投資人賣的是項目、概念與估值......

  所以,依我個人看來,銷售是最容易體現(xiàn)一個人“創(chuàng)造現(xiàn)金能力”的工作。

  就如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說,“企業(yè)存在的意義就是創(chuàng)造并維持客源”。

  因此,在職場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賣方思維”,即以顧客為導向,甚至把與我們工作中所有相關的人都視為客戶。

  比方說當我們到一家公司上班,并不是老板雇傭了我,而是我很好的將自己推銷了出去。

  同理,當我們真正擁有了“金融思維”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能將地球翹起的杠桿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畢竟,工作本身沒有價值,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