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變革一:招收學院增加了2所,除了我們熟悉的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新增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設立的電氣機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發展史上,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第一臺自動扶梯等等。更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國的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機……許多都是在學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參與下完成的,在1999年國務院表彰的兩彈一星功臣中,錢學森、王希季等均畢業于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改革開放以來,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以創建世界知名學院為奮斗目標,綜合實力得到快速提升。

 

在這近百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從無到有,從創建時的幾十個師生、幾間教室,今天已發展到擁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動力與能源工程、工業工程與管理三個系及一個二級學院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及核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學科,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授權博士點、14個二級學科授權博士點、13個授權碩士點和7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5個本科專業。學院有447余名教職工,其中教師330余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目前在學院工作的中組部"千人計劃"獲得者8人、"青年千人計劃"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3名、"長江學者"講座教授5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名、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教育部創新團隊計劃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在讀博士生780余名,碩士生1400 余名,工程碩士1422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學院擁有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上海)、振動沖擊噪聲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動力機械與工程、太陽能發電及制冷、復雜薄板結構數字化制造、網絡制造與企業信息化、核電工程技術9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大獎,大批由學院培養的學生已在制造、動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擔任重要職務或技術骨干,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制造、動力、能源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以創辦世界知名學院為奮斗目標。通過國際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和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把學院發展成為師資水平高、辦學實力強、管理效益好,科學研究水平、學生培養質量和產學研綜合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整體辦學實力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化、國際化的新型學院。與美國密西根大學開展科研合作,與美國普渡大學、香港大學開展2+2本科生培養合作,與辛辛那提大學開展2+3本科雙學位合作,與美國普渡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展3+1+1本碩聯合培養項目,與挪威科技大學新簽署碩士生聯合培養項目協議。建立了上海交大-國外高校-跨國企業三方合作的國際學生工程合作項目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經驗、跨文化合作能力和國際視野。形成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考核聘用體系、國際前沿水平的科研基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能力、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和評估體系以及國際化的管理體系。

 

2011年6月,機械動力學院完成國際化評估,由世界知名學者組成的評估專家組一致認為,學院在過去5年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整體實力接近世界前50名,部分研究領域已經躋身世界一流。目前學院已被列入國家17所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之一,并圍繞"建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為根本任務的世界一流學院"的目標,從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和體制機制幾個方面逐步實施一系列改革。

 

在教育部學位中心2012年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排名第一,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排名第三,核科學與技術排名第五,整體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機械、航空&制造工程名列第27,2016年我校工程學ESI學科排名第12,進入全球前萬分之一,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于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的電機???,具有中國電氣工程師“搖籃”之美稱。學院目前下設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儀器科學與工程系、微納電子學系、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研究院、軟件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電工與電子技術中心和先進電子材料與器件校級平臺。

 

電院現有教職員工742人,其中專職教師5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9.4%,海外博士占26.2%),教授(含研究員)167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員)257名。電院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1名、外籍千人1名、國家“千人計劃”14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13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1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名、973計劃首席科學家8名、IEEE Fellow 16名。

 

學院建設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和網絡空間安全八個一級學科,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二級重點(培育)學科3個。學院共有國家級研究基地9個,省部級研究基地14個,以及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各1個。學院瞄準國際前沿科技,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加強創新平臺和團隊建設,年度科研經費持續快速增長,高水平論文和發明專利穩步增長,近十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

 

在學院百年發展過程中,培養了諸如江澤民、王安、楊嘉墀、張鐘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實業家、科學家、教育家和十余萬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學院現有博士生1247名,全日制碩士生2601名,本科生3890名。近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國家精品課程5門,全國優秀博士論文5篇。學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中,多次獲得競賽最高獎。2011年-2015年,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三屆獲得“挑戰杯”特等獎的學院,為我校永久保留一座“挑戰杯”做出突出貢獻。2016年“創青春杯”獲得一金一銀的好成績,是學校參加此項賽事多年后取得的又一次突破。學院堅持走國際化辦學道路,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人才,赴海外游學學生及來學院留學學生數量逐年上升。

 

學院將通過深化改革,向著建設世界一流學院的目標不斷邁進。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學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屬的金屬熱處理專業在1952年就已設立。學院擁有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國內首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1‰學科,并國內首批設立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在2016年QS世界排名中名列國際第31名,國內第2位。

 

近年來,學院在研究和應用領域勇于開拓創新,面向學科世界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調整學科發展思路,通過凝練學科方向、整合學術隊伍,組成了十三個各有特色的教學和研究團隊?! ?/p>

 

材料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職工總數保持300人規模,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學歷或進修經歷,正高級教師約占專任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院士、講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師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還有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4名、“千人計劃”入選者7名、長江特聘學者6名、長江講座教授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紀(跨世紀)人才15名、上海市領軍人才4名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舞臺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術人才。

 

學院在校生約為1500人,其中,本科生約560人,碩士研究生約470人,博士研究生約360人,工程碩士約150人。學院目前占地面積為45500多平方米,擁有9棟綜合性辦公及試驗樓組成的材料樓群,建筑面積達到40000多平方米。

 

學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計到款科研經費10.2億元,累計發表SCI論文1618篇,發表論文數全球排名第10名,論文被引次數全球排名第27名。學院累計申請發明專利797項,其中授權454項,共獲得國家級二等獎4項,國家國際合作將1項,省部級科技獎25項。材料學科連續多年入圍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學科。學院學術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多項關鍵技術成果成功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電等重大工程裝備,解決了國家重要領域的關鍵性問題,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幾年來的深化改革,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實行教授治學,推進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學院建設成為一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共同愿景。

 

變革二:招生人數

 

往年我們知道交大MEM招生人數基本上控制在40人左右,2017年由于工程碩士考試改革,難度系數加大,通過率極低等緣故,交大MEM招收了128人。

2011年入學考試報名7人,實際錄取1人;

2012年入學考試報名71人,實際錄取21人;

2013年入學考試報名203人,實際錄取41人;

2014年入學考試報名215人,實際錄取40人;

2015年入學考試報名164人,實際錄取40人;

2016年入學考試報名160人,實際錄取40人;

2017年入學復試人數146人,實際錄取128人。

 

2018年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碩士(MEM)全校(含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招生總規模為300名。擇優錄取。

 

020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030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050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非全日制)不分研究方向 考生須有理工科專業背景。學歷要求:大學本科畢業后三年以上、大專畢業后五年以上、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畢業后沒有就業或就業時間不符合要求者不允許報考。

 

變革三:學費

物價在上漲,房價在上漲,什么都在漲不變的就只有自己的工資

2018年入學費用,將由2017年的14萬上調到16.5萬。

 

變革四:優選面試

參考MBA的面試要求和成績,往年都沒有。具體優選面試政策,以各個學院最終公布信息為準。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MEM舉辦提前批面試,第一批面試時間定在9月24號,申請截止9月21號。

 

申請材料:

1、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原件與復印件

2、符合報考條件的學歷證書原件與復印件(注:國外證書需要提交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證書及其復印件)

3、提前面試申請表

(下載地址: http://yjwb.seiee.sjtu.edu.cn/yjwb/info/1275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