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宏觀審慎管理關注較小的微觀風險或是‘無害’業務經過機構之間的傳遞、放大后,就有可能‘合成’為較大的宏觀風險。”

      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末,銀行業經歷了“史上最嚴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眾多非銀機構也跟著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陪考”。

 

在MPA考核制度下,央行每季度會對商業銀行諸多指標進行事后評估,同時按月進行事中事后監測和引導。值得關注的是,從2017年一季度開始,表外理財被納入廣義信貸口徑,成為MPA考核中的一項重要指標。

 

央行將分別給予MPA考核的三檔機構最優激勵、正常激勵以及懲罰。好孩子有糖吃,熊孩子就要挨板子。從表面來看,MPA好像是央行對銀行機構進行“績效考核”,其實不然,最嚴宏觀審慎考核主要是針對金融風險控制的一項監管政策,尤其是金融的“合成”風險,這與之前微觀審慎管理只針對單一的金融機構不同,更加關注較小的微觀風險或是“無害”業務經過機構之間的傳遞、放大后,就有可能“合成”為較大的宏觀風險。

 

MPA考核主要包括七大方面內容: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其中資本充足率是評估體系的核心,利率定價行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同時,MPA關注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等納入其中,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

 

此次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進行考核,其大背景是資產多元化后,社會融資渠道增多,銀行貸款在整個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占比越來越小,僅僅關注狹義貸款是控制不住金融、經濟風險的。例如,2013年的“錢荒”、“債災”和2015年、2016年的“股災”,以及頗受關注的“寶能系”,就是通過復雜的交易結構,運用各類金融機構的資金和通道超常規加杠桿收購萬科。MPA將監管關注點轉向廣義信貸十分必要,就是要確保社會信用穩健擴張,減少激進的信用擴張,從而實現防控金融風險的目的。

 

微觀審慎監督存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內在缺陷。多家金融機構同時進行的“無害”業務,加總之后也有可能引發不小的宏觀波動,即金融領域的“合成謬誤”。例如,中國股市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快速上漲,股指大幅度飆升,各種資金加杠桿入市,股市大跌后對場內和場外融資、信托、基金乃至銀行體系等都產生了廣泛的關聯影響和沖擊。近期爆發的一些非法集資大案,也暴露出我國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存在“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內在缺陷。

 

最嚴宏觀審慎考核從宏觀經濟、金融層面,關注不同金融機構在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方面相應風險的指標,以及經濟不確定方面和市場波動方面的指標,這有助于防控系統性風險。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在一次論壇上表示:“國際金融危機重大教訓之一,是不能只關注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行業的風險防范,還必須從系統性角度防范金融風險,而宏觀審慎政策正是針對系統性風險的良藥。”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MPA跟進了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的趨勢,不再只是“盲人摸象”,而是實現了監管全覆蓋,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提出嚴格要求,以便在機構層面形成足夠的資本緩沖來吸收風險,避免風險在機構間蔓延。同時,也可以逆周期地調節全系統的資本充足和杠桿水平,抑制群體非理性行為的產生。此外,雖然不是“績效考核”,但考評后對金融機構實行獎懲考核,這有利于穩健型機構更好地發展,防止惡意競爭。

 

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風險進入深水區,美元加息引發資本漂移重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呈現多元化、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隱患等,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帶來“合成”金融風險可能性越來越大,宏觀風險亦愈加復雜,因而,構建更加綜合化的金融監管框架迫在眉睫,央行此次實施“MPA大考”是為防止出現監管協調不夠與監管真空、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而采取的必要舉措,這也將為建立以央行為中心的綜合金融監管體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