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MPA,即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主要培養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及公共管理領域亟需的專門人才。
在2007年底召開的“全國MPA案例教學研討暨培訓會議”上,全國MPA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家林表示,目前在校和獲得MPA學位的學生有3.5萬人,約占中國公務員總數的0.5%,即200名公務員中就有1名MPA。
2007年,中國的MPA招生院校由2006年的83所擴大到100所,招生人數由2001的3506人,發展到2007年的22875人??梢?,MPA在國內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那么,MPA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它的就業狀況怎樣?將來的發展趨勢又如何?
MPA=第四代公務員
MPA,即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主要培養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及公共管理領域亟需的專門人才。
在學界有一個說法,當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期時,國家需要更多的是經濟和法律人才;當經濟處于平衡發展期時,經濟問題逐漸穩定,社會問題受到更多關注,則需要大量公共管理人才,由他們來處理復雜、棘手的社會問題。因此,有學者預測,以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MPA將會成為公務員的主力軍。
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劉吉曾將中國公務員分為四代,第一代多來源于工農人員,第二代多來源于專業技術人員,第三代多來源于經濟管理人員,而第四代將是有公共管理能力的專業化公務員。因此,以培養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MPA又被媒體冠以“第四代公務員”之稱。
MPA教育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目前,MPA已經成為中國培養文科高層次職業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MPA教育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
對于參加MPA教育的人而言,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提升了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了職業發展空間。韋芬萍就是千千萬萬個MPA成功者中的一個例子。韋芬萍是中國人民大學2002級公共管理碩士(MPA)研究生,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返回工作崗位后,她由于工作成績突出,3年就由副鎮長升任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副縣長,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給母校MPA研究生做報告時,她說自己在MPA學習中獲得了“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公共管理基本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了MPA給她帶來的巨大影響。
MPA教育使學習者在獲得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性知識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習者的人脈資源?!稕Q策》雜志社的編輯部主任楊敏介紹,他當時就讀的班級里“有一些廳、處級干部來這里進修”,MPA的學習,不僅讓他提升了能力和素質,“也是我們在專業領域積累人脈的難得機會”。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業績和能力外,良好的人脈必不可少,MPA教育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脈基礎。
對比2001年MPA剛登陸中國時的招生報考條件我們發現,最近幾年MPA的招生條件正逐漸放寬,工齡要求由原來的4年放寬為3年,同時,不再局限于政府和非政府的管理機構人員,也鼓勵企業及各界符合條件者報考,這無疑為MPA的就業出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一般來說,完成了MPA教育后,有三類主要的就業方向:
l 報考公務員。MPA的招生有比較嚴格的條件限制,要求MPA的報考者必須是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畢業(一般應有學士學位)、工齡3年以上的在職人員。經過3年的專業學習后,MPA畢業生具備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而從報考公務員的角度來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崗位要求報考者具備基層工作經驗,同時要求擁有專業知識和公共管理經驗,這意味著,擁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MPA將成為“國考”中最有力的競爭者。
l 進入非政府部門和企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MPA專業學位除了招收政府部門、政府公共管理機構的在職人員,同時也接受非政府部門、非政府公共管理機構的人員報名,包括來自NGO和企業的人員。這為那些有志于從事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人提供了機會,他們完成MPA教育以后,可以參加社會招聘,到一些公共管理性比較強的企業,比如民航、鐵路、交通,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l 回原單位?,F在的MPA,多為在職人員,他們把MPA當作提升個人能力和知識的機會,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平臺。
“MPA起碼還可以走100年”
MPA的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在社會上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甚至經歷過2003年的“冰點時期”。但正如“中國行政管理學之父”夏書章教授所言,“MPA不僅是一個學位問題,而是提高未來公共管理人員素質的問題”,“評價一個新生事物,一定要全面、客觀。不能人云亦云”。在2003年MPA的報名人數降到歷史最低時,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說,中國的MPA“起碼還可以走100年”。
MPA的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的確面臨過一些困難。MPA在發展初期,學費普遍在3萬——3.5萬元之間,加上學習期間的差旅、食宿等費用,2——3年的學費一般在5萬元左右;在就讀MPA過程中,還存在著學習時間的安排問題,在職學習占用大部分業余時間和節假日,讓公務員很難接受;在現行的公務員人事制度中,主要還是以學歷為考察標準,這讓只有碩士學位、沒有學歷的MPA面臨著碩士地位能否被承認的困惑。
這些困難,曾制約著MPA教育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國家人事部下發相關文件指出,要重視MPA教育并為之提供政策的支持。要求“公務員所在單位應對在職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公務員給予學習時間保障,可在公務員年休假基礎上再增加2周左右的時間讓其參加學校的集中面授。”“公務員所在單位在其取得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后,可對其學習費用給予支持。”這些政策解決了學習時間和學習費用的問題。
學習時間和費用這類實際問題得到解決,2004年MPA的報名人數激增,此后,隨著培養院校的不斷增多,報考人數呈逐年增長的勢頭。2007年10月參加MPA專業學位聯考的考生破紀錄地達到了22875名,其中以工作經驗滿3年的年輕公務員為主。
事實上,不論是從專家預測來看,還是從現實發展的數據來看,MPA展現的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前景。可以推測,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MPA人才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甚至不亞于MBA(工商管理碩士)和J.M(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