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今天,創新融合•智享未來第七屆商學院暨專業學位信息化論壇與我們相約桂林,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第三教學樓報告廳盛大舉辦,論壇現
今天,“創新融合•智享未來”第七屆商學院暨專業學位信息化論壇與我們相約桂林,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第三教學樓報告廳盛大舉辦,論壇現場盛況空前!本屆論壇由Blackboard中國公司、MBA中國網主辦、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承辦,論壇借勢全球信息化發展,以全新視角引領招生新跨越、邁出穩步向前的步伐,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動和社會創造力,實現創新思維與招生發展的有效結合,也為商學院未來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引。本屆論壇共設四大主題模塊,與會嘉賓圍繞模塊三“商學院的變革與創新環境下的信息化建設”這一主題展開演講。
以下是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茍娟瓊老師主題演講分享內容:
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把信息化走得更順。我們作為非985院校,在管理模式上無法與大的商學院做比較,如何在經濟適用下構建自己的平臺,這是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做規劃與思考的事情。后來我們要打造數字服務平臺,前一個階段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并沒有做和想,我們如何定義商學院的信息化目標。
今天我從兩個角度跟大家一起交流,主要分為四個方面,我從院校融合的角度思考如何建設我們的信息化,如何建設我們的系統,最后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現在我談談對院校融合的思考,我們之前真正建的時候,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調研,為什么?當我們真正想做商學院信息化的時候,我們調研了清華北大,他們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這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架構,基本上一千萬起步。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我們在思考怎么辦,不僅僅是沒有錢,我們可以看到非常獨立的ERP,這不僅是學院級的ERP,而且是非常獨立完整的ERP。在我們的院校背景與學校管理層中我們的自主性非常弱。在這樣的管理模式和資金約束下,我們能做什么,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在做這樣一個事情的時候,我們在談院校融合,我們有那么多的學校系統,智慧學校也在建,那學院是什么樣的組織,特別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之下,學院的定位是什么,特別是信息化的層面。
我一直講ERP,也做了很多年的咨詢工作,我們是什么,我們是一個工廠嗎?我們學校是總的集團公司的話,底下是不是工廠,我們把學生進行加工,或者我們是一個子公司,因為我們有完整的架構,我們到底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地位。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再去思考信息化的目標是什么,過去信息化的目標或多或少是一種管控思維,我們從上而下,我們職能教育,職能管理,我們所構建的是完整的管理體系,互聯網讓很多企業,甚至于很多很大的傳統企業更有活力。我也在思考商學院的信息化該如何做,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們是真正面對師生的服務主體,學校里那么多的職能部門,他們在管我們,對于老師,我經常覺得被他們管著、約束著,所以從來沒有人思考老師需要什么樣的服務。
我們從業務單元如何服務于師生的層面來講,我認為學校雖然用了很多系統,但是思維模式沒有轉變。這是張詩華總說的我們如何用用戶思維代替管理思維。院校融合到底應該怎樣融合,院校融合的融合是什么,合并不是把學校和學院加在一起,我認為融合最重要的是如何分,才是如何合。當我們真正建立起數字化融合的時候,學校做什么,學院做什么,如何在目標和功能上重構,這是我思考的事情。學校一套系統、學院一套系統,我們怎么做集成,無論是功能還是數據上,我們探討的是這樣的層面。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學院規劃不能是夾縫生存,我想思考的是突出學校信息化沒有做的事情,尋找自己的定位,這是我們過程中一直反復做的事情。
基于這樣的思考,不僅僅是對于我們商學院,對于整個社會來講,我們整個的價值創造體系和管理模式。在之前,凡是商學院誰不知道價值鏈,傳統的ERP、信息系統或多或少都以價值鏈作為最基本的模型,今天的學生處于中心,我們構建的生態圈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如何能夠從根本上把價值鏈的管理模式轉變為服務于師生的平臺生態圈的模式,我們在數化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服務。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重新設計架構,并做了規劃,可是對于我們這樣的院校是不合適的。我一直在思考應該有什么樣的架構支撐我們的想法。這是去年在去西安的路上我買的一本書,在書中我看到了這張圖,我明白了不僅是高校,指的是所有信息化的架構,很多企業做的ERP的東西規劃為已有系統,對業務流程、數字流程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今天大家都在廣泛使用的APP、微信、各種社交媒體,稱之為交互參與系統,還有今天講大數據背景下的分析洞察系統,重新把整個架構做再梳理,還有整合和治理,無論是用戶、系統、流程、數據,各個層面都要進行整合。所以,在這樣一個情形下,我們的數字架構要重新構造。
今天的社會是大美極簡,我希望我們的系統越簡單越好,一個系統要做很多的維護工作,我們就簡化下來,這是商學院要做的信息化工作。我們在院校融合的背景下,和學校無論是管理協同系統還是國家其他專業的學生管理,他們有很多應用,每天不斷更新他們的功能,跟他們結合起來,作為商學院我們做的重要一件事,我們是面向服務的,面向市場的,商學院最大的特征,是如何建立我們的用戶,建立我們的平臺,在外部進行各種服務對接。
對于一個學院,隨著內部的管理越來越嚴酷,尤其是對于二流院校來講,我們的競爭力更大,以前是擴張式的成長,未來是精細化的預算,我們也要做學院級的管理。今天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環境,我們對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多,從管理角度來講我們學校各種評估,從國際認證現在的學科評估,創雙一流,剛剛過去的時間,每個學校為數據困惑,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
學校有很多的數據,是不是能夠共享,我作為商學院有很多自主特色的東西,如何融合在一起打造自己的平臺,我們所做的平臺是面向服務和面向市場的,要以學生和老師為核心,因此在怎么強化跟師生的連接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師生,在不同的場景下的需求不一樣,今天有很多碎片化、移動化的信息產品,我們圍繞學生的生命周期,一直到校友,為不同的場景提供各種影印。
我們怎么記錄學生的所有活動融合為我們的整個社會,這是架構的設計。在架構之中我們要打破價值鏈,走向平臺生態圈,我們今天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技術進行社會化的創造,這個過程我們企業內部如何重構,我們的生產服務過程和組織的形式將變成網絡化。當然了,今天還靠市場洞察,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構建了平臺,數字架構很好支撐未來對于服務生態的構建,這是我們通過技術打造理想的狀態,這是最基本的設想。
藍圖是藍圖,總是要靠我們做的,我們請了三個公司做了5個系統,非常辛苦的一年,我簡單匯報一下我們的工作,我們圍繞著對外如何提供服務,如何提供連接,我們做了門戶、活動、報名、校友系統,這樣的系統是比較小的,我們對門戶群的建設用了活動平臺,這個平臺為什么這樣用,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學校的確做了很多系統,但是大部分系統圍繞著教學等和正規的東西,就像徐主任說了,我們把學生融入活動之中,不同的場景下為他們提供一起做的場景。因此,學生是在活動中成長,很多學校做大數據的分析,什么是大數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各種活動,學生的行為,如何選擇自己的興趣方向,如何參與活動,這成為我們最基本的行為數據的來源。因此,我們也把活動平臺放進去,希望能夠支持各種各樣的活動,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學生的課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校友,校慶的時候9月10號就利用活動平臺發布校慶活動,通過各種微信渠道傳播我們的校慶,對于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現場掃描,很短的時間有1800多個校友,這是數字化的力量,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靠人工獲取這些校友的時候,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非常高。
還有一類,關于我們的身體預報報名,針對學位教育,后來我發現這些事情可以廣泛的應用,有更多的場景,比如交流項目,我們的學生組織的志愿者、社團活動,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場景記錄下來。此外,我們做了一個校友活動平臺,這個應用是非常緊,到了校慶我們需要搜集校友的信息,需要我們的幫助,能不能用什么樣的方式,最簡單的事情是APP,7月10號我們的APP就發布了,非常的匆忙,但是它很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的核心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學校畢業之后,希望學校在他的背后,我們也希望隨時隨地為每個校友提供大家在工作當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因此,我們建了校友APP,建了APP的運營超出了我的期望,這是我們的挑戰。
我們還建立了業務協同系統,很多人認為是OA的系統,實際上并不是,核心的價值鏈中有很多職能,但是在學院里有比較細的業務,怎么給他們對接起來,如果子公司又沒有破壞。如何在學院一級各個辦公室,各個老師的行政學院能夠協調我們完成工作,這是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所以,我們選擇了業務協同平臺,很多人做OA業務,但是做業務還是非常不錯的。說攜手最重擔的是企業管理中,我們讓管理更加的規范化、流程化,尤其是現在商學院管理精細化,每分錢花在刀刃說,這是院長的管理方法。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拓展如何進行預算管理,簡單整個過程中與了控制的方向,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解決了學院無紙化辦公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抵觸壓力也非常大,第一是因為習慣,第二個是預算控制,每一筆院校給你提供相應的單據、申請表,他們很煩我們,你們的辦公室怎么那么煩人,每天管著我們,但是用了以后發生很多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中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平穩下來,基本已經結束了這樣的工作模式,后面我做人力、財務,因為學院有財務的系統,所以金融平臺打造小型輕量級的財務。
關于數據中心,我為什么做學院的信息化,因為之前很痛苦的工作是學院的認證工作,每一天被人求這不是好的感受,我作為信息化專業管理的老師,我說不做認證做管理。剛開始是為了解決這樣的事情,做起來遠遠不是我們想象那么簡單,數據來源非常多,信息的機構性很強,我們不僅要提供各種信息的集成,還有各種各樣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跟學校區域中心建立,建成了集成平臺,把數據支撐過來,在學院建設數據中心。不管怎么樣,我們今天可以把學校里大量數據可以集中在我這里。
這是典型圍繞最基本的教學評估和國際認證,我們做了很多報表,前段時間剛剛過去的學科評估大家都知道,之前做的時候大家不看好,但是在評估的群里發了一條,我們覺得我們學院的信息化很有成效,成果肯定可以出來,其他學院還在修改數據,有了這句話我們的工作沒有白做。這是我們最基本的支持東西,這進我設想的目標不夠,因為我希望簡單的工作,因為老師有各種各樣的系統,但是對采集不夠重視,我們也在思考學院級的東西,有一件事兒關于數據治理和IT數據,哪個部門的數據才是最重的。
現在談談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做商學院,最大的挑戰是跟學校的關系,我們借助了學校的試點,是教育部17所的重點高校,我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政策,我們院長也利用了政策,跟學校說了我們是試點學院,我們要在各方面進行試點,我們做了信息化一定給別的學院,我們目前花了不到兩百萬,前兩天剛去匯報,學校已經決定要拓展。所以,我們如何獲得學校的支持,我們商學院有很多的優勢,我們利用對市場的敏感性,我們最懂得管理和信息化,我們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學校的信息中心后來為什么很支持我們,他說今年是信息化年,可是我不知道學院的信息化做什么,我說沒關系,我們來做,成果算你們的,我們的合作非常好非常快。
我們做的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是在學院做,如何跟學校打通,比如表單,各種表單的簽名,在學校不認,或者老師申請之后再去跑流程,但是做了就是很好的推動力,這個時候和我們的院長打招呼,我們信息化到了這里,你們要不要跟我們對接,什么事情都有過程,財務處開始商量怎么認我們的電子簽名,我們的信息怎么對接。所以,我們真正可以實現院校融合。
今天向學校匯報的時候,我們真正解決的事情是IT治理機制,包括數據治理,最簡單的事情的,當學院信息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大量的原始數據來自于學院,過去都要錄入學校系統,當學院應用豐富的時候,來源應該是誰?數據質量是由誰保障,我們需求的管理和控制誰做,畢竟有一些需求也可以通過豐富學校的業務系統完成,所以,我說兩家坐下來探討一下,如果讓其他學院推廣的時候,IT治理的問題必須先解決,才能給其他的學院推廣。
當然了,我們做信息化的都在說我們的信息化永遠在路上,我們辦公室既然有了,永遠做下去,怎么樣進一步連接,我們深度的應用和學校的對接,到了今天很多老師的桌上還有很多的表格,我們能不能做到消除表格,我們如何融合和治理,我們未來做學生的能力培養,學校做的知識、教育,學生數字化能力的培養,這是作為商學院思考的東西,所以這是我們明年要做的事情,這是很快樂的事情,這是我們學院的工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