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如果你收藏了很多治療拖延法卻依然沒有執行好,可能還是因為走的路不夠長,吃的虧不夠多,人生經歷中,還少了一個午夜夢回時驚醒自己的瞬間。

前天晚上,打開電腦準備工作,忍不住刷了下微博,刷到了《胡適日記》。

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

我樂出聲兒來,大師也拖延!

查了半天才發現,那句懊惱的“你怎么能如此墮落”系網友逗樂,根據大師生活跡象模仿表述的。

回過頭來準備繼續干活,一看時間,已經1點了。

啊,還是明天再說吧。

我時常在想,我至今沒有走上人生巔峰,大概是因為得了拖延癥晚期不治之癥。

你有沒有過相似的經歷?

打開英文書,準備讀三章,剛坐下,想泡杯咖啡,泡咖啡的間隙刷了會兒微博,看到喜歡的綜藝更新了,不由自主地點開看起來。

轉眼已經12點多了,書一個字沒讀,然后懊悔地去睡覺,明天起來卻依舊如此。

離項目答辯還有4個月,放心玩;還有2個月,慢慢來,還有2個星期,有點小焦慮;還有兩天,抓狂,東拼西湊,潦草地寫完。

立志夏天到來之前要每天鍛煉1小時,瘦掉20斤,做好了計劃表,下載了運動軟件,買了瑜伽墊。

結果夏天都快過去了,軟件用過3次,瑜伽墊還是新的,體重原地打轉。

于是再次下定決心,冬天到來之前再瘦成一道閃電。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開始工作。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99.99%的人都在靠“截止日期”這四個字活著

書櫥里《資本論》都落灰了,還只會刷朋友圈“10分鐘看懂經濟學”。

裝滿了哈佛公開課的硬盤被塞到了箱底,《歡樂頌》卻已看完了全集。

下載了各類時間管理app,用了三天就永遠躺在手機里。

在拖延這件事情上,人往往比他能想到的底線還要爛。

剛還在準備工作,反應過來已經平躺在床上,能感受下這種要求和能力差太多導致的片刻絕望么。

越拖越沮喪,沮喪變絕望。

99.9999%的拖延,都是為了逃避。

簡.諾克在《拖延心理學》中說: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就像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就非要馬上得到不可一樣,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

例如覺得自己不開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網;感覺有點小累,先看一集劇休息下......

這樣因為不自制而導致的拖延更容易把我們拉進“焦慮怪圈”。

一邊制定完美的計劃,下定決心好好完成,一邊玩著手機,一邊心里又想著:

“這次我得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

焦慮開始加重,壓力也逐漸加重,卻又繼續埋頭玩手機。

之后回顧自己所浪費的時間,陷入到已經無法挽回的焦慮與矛盾中。

總是一邊管不住自己,一邊嫌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好。

心理學實驗表明,從長期角度上來講,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想想因為玩樂休閑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負罪感和焦慮感就知道了。

還有一些人,面對那些需要極大腦力付出,或者有創造性想法的任務時,思路堵塞,拖延就會發生,他們往往想法多變,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

例如被稱為“拖延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的導演王家衛,《春光乍泄》拍了又拍,讓演員忍無可忍,一度從阿根廷返回香港;《重慶森林》拍攝時,王家衛幾個月拿不出一個劇本,害得一群演員每天眼巴巴“等米下鍋”;《一代宗師》,前后籌備13年,拍攝又歷經3年,被笑稱為“一代失蹤”。

然而大多數人的拖延,并不是因為苦思冥想追求完美。恰恰相反,他們往往喜歡拖延那些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的事情,而選擇容易的、不需要思考的任務去做。

一生都在做沒有挑戰的事,所以也成了平庸的大多數。

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里流傳著一種說法:“我校同學每天學習18個小時,每周學習7天,每學期學習1周。”

那時候的我為了推遲寫論文,可以刷一整天微博,甚至把宿舍衛生打掃了,或者約著同學,以“備考期間補充營養”的名義,一起出去胡吃海塞。

然后在論文截止日期前1天,跑去自習室通宵,在最后一分鐘,以800米沖刺的速度跑到老師辦公室把作業交上去。

我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拖延哲學”:在截止日期前3個小時可以開始醞釀,前2個小時,往往都是思如泉涌、效率最高。而在這之前的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干點其他的事情,這才是對時間最高效的利用。

直到畢業后,有三次坐高鐵,因為趕最后一分鐘被閘機口攔下;

有兩次項目報告趕在最后一天出,質量差到被上級罵得狗血淋頭;

有無數次快要出門才收拾行李,所以不是落了鑰匙就是落了錢包。

而且,早年因為拖延癥而導致的長期熬夜讓我開始面色枯黃,甚至開始掉發。

這時我才發現,什么“拖延哲學”,簡直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可怕的是拖延癌晚期不自知,還為拖延找一個完美的理由。

人生很多事情不會告訴你哪一天截止,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TED中有一期關于拖延癥的演講。演講者Tim Urban認為拖延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截止日期的,拖延的影響會被限制在一定時期內。但還有一種拖延,是沒有截止日期的。

這種長時期的拖延,更不易被人察覺,也更少被談論到,它在無聲無息中折磨著人們,是大部分長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前段時間《朗讀者》熱播,很多人都被氣質如蘭、詩詞信手拈來的董卿圈粉。卻不知這么多年來她不管再忙,都會保持睡前讀一個小時書的習慣,而諸如手機這樣的電子設備,也從來不拿進臥室。

她曾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未來折扣”,是指當一件事離完成還剩下很多時間,那么這件事看上去,就沒有它實際上那么重要。

很多事情是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這些事情開始就沒有截止日期,直到你全情投入,才會有一點起色,看到一點進展。

而我們很多人都只愿意做速成的事,而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

哪怕知道立刻去做件看似沒有成效的事情,10年后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也拖延著,最終沒有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

一位做科技報道的記者朋友跟我說,有時候在他們報道過的新產品或新模式的后面,經常會看到有不少人驚嘆或感慨自己也曾有過相同或類似的想法。

你的想法,有一千個人想到了,有一百個人準備做,只有一個人做了。

這其中或許是因為缺乏勇氣,或許是缺乏條件,或許僅僅是因為拖延。

長期拖延讓人有時候感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觀者,沮喪的不是沒有實現夢想,而是甚至還沒有開始追尋夢想。

記得《亮劍》里有個情節。李云龍同趙剛商量搞一個特別小隊,挑選會武功的戰士,趙剛說:“那好,這事你盡快去辦!”李云龍說:“不用盡快,我馬上就去!”

在國內外很多頂尖的互聯網公司內部,都流傳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法則。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會馬上去執行,然后通過一次次迭代修正完善,絕不會論證到完美才開始做。

戰場刀槍無情,商業世界波詭云譎。

有時候晚一步就是輸了一場戰爭,錯過一個時代。

如果說工作拖延尚可挽救,情感的拖延卻可能造成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你曾經因為拖延錯過了什么?”

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回答卻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每次她叫我做點什么事,我都說等一會兒等一會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而我也錯過了她。”

韓劇《請回答1988》里,金正煥從18歲開始就喜歡成德善。可每次德善對他表示好感的時候,他卻不肯表露心跡。直到5年后,正煥終于有勇氣對德善表白,德善卻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女朋友。



很多觀眾心疼正煥,可是他一直拖著,不愿意付出行動,注定要失去。

去年五一回家看80多歲的外公,從小在外公家長大,所以格外親昵。送我走的時候,他站在門口說:“囡囡我們暑假見!”

我回頭,看到他滿臉皺紋,穿了多年的衣服已經被磨得破了個洞,那一瞬間我眼眶濕潤,特別想回去抱一抱他,但是生性靦腆的我還是猶豫了。

之后外公溘然長逝后,我才發現,那個擁抱我還欠在心底。

看過的情感類節目中,大都是父母在世時,兒女很忙,一年見不到一面,直到父母去世了,兒女為從來沒有陪父親好好說說話而在墳頭痛哭流涕;

有些人,快走到生命盡頭,才為這輩子忙忙碌碌一心賺錢卻從來沒有好好旅行過而懊悔不已。

你一直在拖延的,其實是內心一直想去做的事情啊。而那些安好的年歲里我們都干了什么呢?今年父親節,一篇《沒有父親的父親節》讓太多人淚目。

想愛的人沒有愛,想去的地方沒有去,想抓住的機會沒有抓住,想孝敬的爸爸媽媽也已經不在。

一個人回顧一生,只會后悔沒做過什么。生命的盡頭,卻發現那些重要的都被擱淺了。

拖延是病,有沒有藥?

在網上搜“如何治療拖延癥”,有一堆方法論:做好計劃表,扔掉手機,苦心志餓體膚.....如果按照那些方法長期執行,我們都會成為一個效率奇高,逼近完美的人。

然而方法再多,大多數人都是陷入那種反反復復,無法根治長期拖延的狀態中。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是什么一下子結束了你的長期拖延?”有這樣一個匿名回答:

“突然有一天睡夢中驚醒,今年我已經30歲了,如果我再不努力,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以前因為不懂事,變成了現在的我,過著現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輩子都得為此買單,我不甘心。”

如果你收藏了很多治療拖延法卻依然沒有執行好,可能還是因為走的路不夠長,吃的虧不夠多,人生經歷中,還少了一個午夜夢回時驚醒自己的瞬間。

曾經有人按照可以活到80歲,把人生劃成了無數個小方格,每過完一天就涂掉一格。


 

人生幾何,去日良多,涂掉一格少一格。

我們需要好好看看這個生命日歷,好好想想,我們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

有什么事情是那個追求更好的自己想要去做的,如果要做,為什么一定是明天,而不是今天?不是現在,立刻,馬上?

如果還不能徹底擺脫拖延癥,至少也不要讓拖延癥徹底吞噬你。希望你不是為了拖延手邊的工作,才點開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