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如果做個隨機采訪,問一下街頭的行人為什么學習?在過去,估計大多數小孩會說,“是爸爸媽媽讓我上學的”“為了考個好大學”,成年人會說“為了好工作”“為了賺錢養家”……現在,答案豐富得多。
很多人已經脫離了生存危機,脫離了賺錢養家的緊迫。那我們為什么需要學習?選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
線上的音頻、慕課、知識分享社區,線下的業務培訓、內容多樣的講座、老年大學……知識經濟時代,各式各樣的學習需求和方式層出不窮。我們被學習的熱浪裹挾著前行時,是否曾停下來,想一想,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學習?
選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
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社會分工更加交叉、綜合
量子計算、引力波、眾創空間……這些年,一個個新名詞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如果不加以了解,往往令人一頭霧水。
新概念詞的不斷迸發是這個時代加速前行的縮影之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知識的迭代與重構從未像現在這么迅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做過一項研究: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80年到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上世紀60至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5到10年,到上世紀80至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5年,進入21世紀,這個數字已經是2到3年。(管璇悅 陳圓圓 王瑨)
“如果不學習,就很容易落伍。”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創始人及系主任吳國盛教授說。的確,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人們接觸到的知識更多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技能和知識儲備也在改變。“當今社會分工更加具有交叉性、綜合性,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工種,不僅僅一專或一精,而是需要多門專、精。”喜馬拉雅FM副總裁周曉晗說。
人們不得不正視,要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和行業性質,必須不斷學習。
實用性學習熱度不減,通過職業提升、技能培訓等謀求更好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喜馬拉雅FM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暢銷榜中,《好好說話》《張萌:人生管理課》《經濟學家夏春的投資必修課》等課程榜上有名,銷量排名前12個課程中,語言學習、金融培訓等課程數量過半。
這些課程瞄準的是同一批學習者:目的明確、希望通過實用的學習給自己帶來實際幫助。
來自易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在整體互聯網教育市場中占30.2%,排名第二,僅次于高等教育。邊上班邊充電正在成為很多人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旨在提供實用技能的線上知識產品能吸引大量受眾。
在線下,教育培訓、職業進階等市場規模同樣龐大。根據易觀發布的報告,目前在互聯網職業教育行業,外語培訓、會計培訓、公務員考試、IT技能培訓等為主的領域發展較為成熟。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已達9.3萬所。
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徐經緯利用周末時間,參加了人民大學律師學院開設的法律實務高端研修班,他認為學習能直接產生價值,是尤為必要的,“行業競爭壓力大,尤其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律師,馬不停蹄地參加各地培訓,取得的研修證書,國內很多客戶還挺看重的。”
為了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有人選擇學歷進修,讀在職研究生、MBA等,有人參加外語、會計、IT技能等行業培訓,也有人訂閱人際溝通、職場情商、人生管理等課程。“除了專業知識,你在職場中應該有人際交往、有效溝通等能力,這將提升你的軟實力。”周曉晗表示,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要保持社會參與度和職場競爭力,必須全方位提升自己。
興趣性學習興起,科學史、古典音樂等知識也受追捧
吳國盛最近很忙,他不僅要在清華大學的課堂里講科學史課,還要面對數以萬計的線上學生。今年10月,吳國盛在喜馬拉雅FM上開設音頻課程《科學簡史》,主打“人人都能聽懂的科學通識課”,共計50集,售價99元,一個月銷售額達幾百萬元。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意義何在?明明聽起來很廢話”“當宗教遇上科學,是誰狂揍誰?”“現代科學‘用數學破譯你,用實驗拷問你’的獨特氣質如何養成?”……課程提出了一連串關于科學的問題,看起來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不近,為什么這么受歡迎?
“現代人的學習不僅限于直接可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解力、應對變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和眼界、境界有關,”吳國盛認為,培養眼界和境界就需要類似科學史這樣的“無用”的知識,“現在大家談起最新的科技進步很起勁,其實,最新的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沖擊并沒有那么新。如果你了解科學史,你就會比較從容地看待這些通常被夸大得不像話的科技沖擊。”
類似《科學簡史》這樣看起來離日常遙遠,感興趣者卻很多的現象并不少見。去年,一本《七堂極簡物理課》成為爆款,向讀者講述相對論、量子力學等20世紀以來現代物理學的偉大理論發現,在亞馬遜眾多門類榜單上占據首位。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的音頻課《古典音樂很難嗎》,帶大家“穿T恤欣賞古典音樂”,付費播放量已超千萬次。
對學習者來說,這些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工作中的效用,但卻帶來了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因為感興趣而選擇學習。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自我要求的不斷提高,這樣的興趣性學習只會增加。“聽許子東講張愛玲,聽田藝苗講古典音樂,既可以讓人發展興趣愛好,也可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周曉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