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今天推送的又是一期萬能且不low的寶藏素材。基于考試,大家理解消化后可以將這些理論與眾多論說文主題結合,迅速構建出一個有深度的論說文說理段落。
請同業者尊重知識產權。內容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洗稿、抄襲、盜用。侵權必究!
錯過上一期論說文素材的戳
專碩黨快收藏 | 少而精的論說文素材-馬斯洛需求理論 【第一期】
專碩黨快收藏 | 少而精的論說文素材-劣幣驅逐良幣 【第二期】
今天推送的又是一期萬能且不low的寶藏素材。
基于考試,大家理解消化后可以將這些理論與眾多論說文主題結合,迅速構建出一個有深度的論說文說理段落。
拋開考試,這些理論會改變大家看待問題的視角,終身受益。
題目中受到字數限制,沒有完整的呈現本期內容,其實本期要推送的是六個原理,即:
馬太效應、勝者通吃理論、二八法則、光環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原理。
乍一看很多,但實際上這些理論的背后都有著相似的本質。即:
強者會獲得優勢,變得越來越強。
所以我們要怎么辦呢?
要努力的讓自己成為強者。
那么如何成為強者呢?
要創新,要合作,要專注,要堅持,要包容,要辨證,要善于溝通,要堅守原則底線,要有社會責任感……
說到這兒,大家感受到今天推送的素材的萬能性了嗎?
如果論說文考試的中心是“創新”。
我們就可以迅速構建起一個說理段落的邏輯:如今是一個勝者通吃的時代,勝者會侵略性的搶占核心資源,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要通過創新成為勝者。(乃姐提示:給出的僅是段落邏輯,沒有進行修飾和完善,并非是最終段落。此段落邏輯并不唯一,不要被我局限。)
如果論說文考試的中心是“合作”。
我們就可以迅速構建起一個說理段落的邏輯:在企業經營中存在著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為了走出馬太效應的怪圈,我們可以通過合作整合資源,成為強者。(乃姐提示:給出的僅是段落邏輯,沒有進行修飾和完善,并非是最終段落。此段落邏輯并不唯一,不要被我局限。)
……
等等
最后強調幾點:
1、本期素材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這些理論的本質基本相同。
2、這些理論是廣泛存在的現象,但不是絕對適用于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行文表達不應過于絕對。
3、不要背,多理解。
4、能用就用,不能用不要生搬硬套。
大家在積累完該素材后找個主題嘗試應用一下吧。
馬太效應與規模經濟
理論一:馬太效應
【定義】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簡單來說,馬太效應指的是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現象。
任何群體、個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也就是說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
【解讀】
(乃姐提示:馬太效應理論在聯考論說文中非常好用。關于馬太效應的解讀給大家摘錄了一篇文章中的幾個核心段落,內容偏多,原本想把解讀極簡化,但考慮后依然留下了幾個完整的段落。理解好這幾個段落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馬太效應以及如何在論說文中應用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看起來讓人十分沮喪,那么作為社會中的相對弱者是否就永無翻身之日了呢?未必。我們可以嘗試如下途徑打破馬太效應的怪圈。
第一,找到成功的起點和突破口,進入成功的良性循環。
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是超越馬太效應怪圈的前提,這里說的第一桶金不僅僅指的是財富意義上的金錢,它還可以是經驗、朋友、能力、知識、人脈……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說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積累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卻是走向成功必要的階段,如果你了解投資中本金對于復利的作用,你就會明白這一點。
勝利會增加你的資源,增加再次獲勝的可能性,所以你應該追求那些可以持續為你帶來“附加價值”的勝利,這一原則要求不僅要獲勝,而且要以正確的方式和手段獲勝。你需要主動學習,自動出發,你心中必須有著超強的求勝欲望,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制自控的毅力。如果你是在職場,就要做一個自我驅動型的員工,不能將眼光放在那八小時之內,如果你是創業者,就要努力賺到第一桶金。
第二,改變游戲規則或者游戲場所,你就有可能咸魚翻身。
身為弱者要想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不能按照常規出牌。
為什么不能按照常規出牌呢?(@張乃心考研)因為在贏家通吃的現實社會中,游戲規則都是由強者制定的,強者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這種規則一旦形成,會形成某種在現存體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舊規則對他們有利,他們會力求鞏固既有規則,阻礙新的規則。國企改革為何如此艱難?因為國企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為什么滴滴優步會遭到出租車司機抵抗?因為新的行業規則動了他們的蛋糕;為什么銀行對支付寶恨之入骨?因為支付寶改變了銀行既有的游戲規則……
所以你看,哪怕舊有的事物再強大,只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游戲規則,打破你生存的底層邏輯,就可以起到顛覆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的優點可能變成弱點,一個人的弱點也可能變成優點。如果你的對手在某個方面過于強大,無可撼動,你就要想象在其他什么方面入手,而這些地方很可能是他的死穴。
要想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人,就必須具備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識,不能局限于現在的視野范圍之內,要從未來的眼光看現在的社會。
(乃姐提示:這個段落的表達很棒,如果需要寫“突破、創新”類話題可以參考。)
第三,集中自身所有資源,專注做好一件事。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木桶效應”理論,意思是說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板,否則其他的板就算再長也無濟于事,按照這個理論的指導,我們所有人都去補自己最短的那塊板去了。但是有人卻提出了“長板理論”,他認為在當今社會你能否取得成功恰恰取決于你最長的那塊板,木桶效應在當今社會已經失效了。
你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板,外加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的大腦,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這個社會是個專業無限細分的社會,你幾乎可以通過商業社會找到你需要的任何東西,其中也包括能力,互聯網加快了這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速度,使得社會的合作成本越來越低。因此與其花精力補自己的短板,不如花時間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內容改編自文章<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你如何才能跳出馬太效應的怪圈?>作者搖小灰)
【乃姐備注】
政府往往希望能夠弱化馬太效應,實現資源的公平配置。但在實際經營中,馬太效應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企業經營者/獨立個體,我們要做的不是等待政策調控,而是盡快讓自己成為“強者”。如何成為強者呢?解讀中給出的三條途徑都可以,我們還可以參考解讀中的思路進一步延申到其他主題。
理論二:勝者通吃
【定義】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勝者通吃”市場是這樣的:一個產品或服務,只比競爭對手輕微地好一點點(1%),但是卻能得到完全不成比例的巨大收入份額(90%-100%)。
【解讀】
勝者通吃其實很好理解。
在大學的班上,綜合評定最優秀的那位同學,獨占了各種獎項、名額和保送清華的機會。
在APP應用市場上,前1%的公司占據了70%的下載量和94%的收入,剩余99%的公司只能爭奪那30%的下載量和6%的收入。(張乃心考研)
在風險投資市場上,幾乎所有2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都投給了細分市場的前兩名。
在很多領域,如果你比所有其他對手領先1%,你將成為占有絕大部分或全部市場份額的成功者。如果你比其他對手落后,哪怕只是極其輕微的一點點,你都將被無情淘汰。
勝者通吃局面的原因是:一是運費越來越低,二是好東西傳播出去越來越容易,三是增加了消費者的反饋。
【乃姐備注】
勝者通吃和馬太效應非常像,勝者通吃側重“結果”,馬太效應側重“過程”
理論三:二八法則
【定義】
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稱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則也叫巴萊特定律、朱倫法則、關鍵少數法則、不重要多數法則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解讀】
有些商家往往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但實際情況是,想把所有精力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客戶是不可取的“。二八”法則反映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商家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商品;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廠家80%的利潤是由20%的客戶創造的;在銷售公司里,20%的推銷員帶回80%的新生意等等。(@張乃心考研)“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并非是對等的。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乃姐備注】
考試中比較好用的切入點是:80%的社會資源掌握在20%的人/企業手中。這個切入點跟前面的馬太效應幾乎等價了。
二八定律可以解決的問題:時間管理問題、重點客戶問題、財富分配問題、資源分配問題、核心產品問題、關鍵人才問題、核心利潤問題等等。
理論四:光環效應
【定義】
光環效應就是指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傾向于認為厲害的人各方面都厲害,差的人各方面都差。簡單來說,就是“愛屋及烏”。
【解讀】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等人有個研究,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有魅力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讓被試者從與魅力無關的方面去評價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婚姻、能力等。結果發現,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
這種心理學效應被稱為“光環效應”,所謂“光環效應”,就是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方面表現突出,擁有了眾人眼中的“光環”,那么人們就會傾向于認為他在其它方面也是突出的,無論他是否真的突出。這種漂亮的人被認為各方面都好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光環效應的典型表現。
我們傾向于認為一家聲譽良好的制造商的產品質量更好,雖然沒有客觀理由證明此事。而那些在某一個行業成功了的首席執行官們,人們就會認為他們在所有行業都會成功,哪怕是在私生活中他們也必須是模范。(張乃心考研)在消費行為中,我們會認為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企業在其他領域也不會差。這些都是“光環效應”的表現。
【乃姐備注】
光環效應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
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保持理性,不被光環效應所誤導;但是由于這樣的效應普遍發生著,作為企業可以利用消費者的心理進行營銷,為自己塑造光環。
理論五:規模經濟效應
【定義】
規模經濟效應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
簡單來說就是:規模更大的企業可以以更低的平均成本進行生產,從而比小企業更有競爭優勢。
【解讀】
因為只有一定的資產規模才能保證企業研發、服務、廣告等的費用投入,并且只有較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才能分攤、消化這些費用,從而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張乃心考研)使顧客價值上升。尤其是面對越來越昂貴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費,迅速縮短的產品壽命周期,要求更高的產品特色與服務等,都使得企業在建立成本優勢的各種價值活動中必須通過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獲得支持。
【乃姐備注】
1、企業規模不能無節制地擴大,否則所形成的壟斷組織將使市場失去“完全競爭”的活力。
2、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還有很多企業屬于規模不經濟。
規模不經濟是規模經濟的對稱。是指因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成本提高的現象。
舉個例子:一家一口,用一個洗手間,然后,人口增加至3口,仍然只用一個洗手間,多增加人口并不需要在增加洗手間的投入,即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是規模經濟。但是,當你家有5口及以上人時,一個洗手間就不夠用了,需要再建一個洗手間或者更換一個房子,成本就大增,這就是規模不經濟。
理論六:邊際成本遞減理論
【定義】
邊際成本遞減是指隨著產量增加,所增加的成本將越來越小。邊際成本遞減是幾乎每種商品的普遍規律,但應明確,對于一般商品而言,其遞減的范圍是有限的,即超過一定的限度,生產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將出現上升。
【解讀】
該理論對于企業是非常關鍵的,很多人不懂,什么叫邊際成本遞減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像軟件一樣。你生產第一份軟件原型的時候你的成本是最大的,但是當你復制的時候成本是很低的,而且生產的量越大,他的邊際成本就越低。(張乃心考研)這是很多企業為什么一定要上規模的緣故,因為除了可以獲得市場份額以外還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
小米最初生產就是這樣,他第一代手機定價1999元,當時他的成本也是不止這個價的,而當他賣到一定規模臨界點之后他公司的成本就降低了,所以同樣的價格就可以賺錢。
IT產業零部件隨著規模的增大成本下降速度非常之快,傳統產業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生產第一份的時候成本一定是很高的,當你規模越大的時候他的成本就會逐漸降低,而且速度非常快。
一個企業要想突破市場的競爭,當你必須拼價格的時候,一定要控制生產的成本,而控制好生產的成本你就一定要上規模。
上規模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巨大的,對內來講降低生產成本;對外來講獲得市場份額,所以上規模是非常關鍵的,邊際成本遞減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乃姐備注】
邊際成本遞減和規模經濟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通常是放在一起使用的。
【練筆】
怎么樣?看完對這些理論有了新的認知嗎?
試著完成如下思考題
1、馬太效應和規模經濟理論可以應用在哪些論說文主題中;
2、用馬太效應和規模經濟理論(其他理論亦可)自然的論證“工匠精神促發展”這一論點。
(提示:先理解如上理論再構思段落。理論看起來很多,但其實都是相同的邏輯,應用的時候要自然代入,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