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正如考試大綱所說“論證有效性分析是一段有缺陷的論證,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命題老師在文章中故意設置錯誤,將包袱和陷阱藏在文字材料的逐字逐句之中,等待同學們用火眼金睛將邏輯錯誤找出來。那么如何進行邏輯錯誤的尋找,今天就在本篇文章中一一道來。

一、尋找的關鍵在于判斷
 
邏輯錯誤尋找的關鍵在于在眾多句子中判斷出論證句,然后對于論證的論據和論證過程進行分析,判斷其在概念上、論據上和推理上是否存在邏輯錯誤,如果存在錯誤,那么相應地會有概念問題、論據問題和推理問題。
 
下面我們以2018年1月真題舉例說明如何判斷句子是論證句:
 
【真題片段】
 
首先,按照唯物主義物質決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質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因此,物質豐富只會充實精神世界,物質主義潮流不可能造成人類精神世界的空虛。(2018年1月)
 
【例句解讀】
 
論證的論據與結論一般是用邏輯聯結詞進行前后聯結的。常見的邏輯聯結詞有“因為”“所以”“那么”“因此”“可以看出”“由此可見”等。在上面的真題例句中,有一個明顯的邏輯聯結詞“因此”,而且通過讀題發現前后部分是以因果關系的外在形式來表現的,所以這個句子是論證句,“因此”之前的部分為論據,“因此”之后的部分為結論。
 
二、是否存在概念問題
 
在論證有效性分析的試題題干中,命題老師對于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如果沒有做到準確界定或保持前后一致,那么論證中就會存在概念問題。概念問題有兩種常考的邏輯錯誤,一種是概念模糊,即對于概念的具體內容沒有界定清楚;另一種是概念混淆,即將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
 
下面我們以2013年1月真題舉例說明論據是如何存在問題的:
 
【真題片段】
 
正因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接受;正因為文化具有特異性,所以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關注。(2013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題例句中,“普同性”不代表一定會被接受,還有可能因為性質相同而遭到排斥,“特異性”也不代表一定會被關注,如果別的國家對這個文化根本沒有絲毫的需求,那么也不會引起這些國家的關注。所以,此處“普同性”和“特異性”的概念沒有得到準確的界定,存在“概念模糊”的邏輯錯誤。
 
三、是否存在論據問題
 
如果一個論證的論據存在問題,那么無論該論證的推理過程多么周密嚴謹,無論該論證的結論多么令人信服,都不能掩蓋這個論證存在致命性的錯誤。在論證的論據中,如果論據本身不成立,那么存在“論據虛假”的邏輯錯誤;如果結論成立的條件不充分,那么存在“條件缺失”的邏輯錯誤;如果論據與結論無推理關系,那么存在“因果無關”的邏輯錯誤。
 
下面我們以2017年1月真題舉例說明論據是如何存在問題的:
 
【真題片段】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的,那么在選拔官員時,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尋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潔之士,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2017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題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著明顯的邏輯聯結詞“既然”“那么”“因為”,所以上面的例句是論證句。下面我們通過推理圖示將上面的論證結構用圖形的形式形象化地畫出來:
 
那么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不求私利的廉潔之士嗎?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的”并不代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廉潔之士”,所以也不能由這兩個論據推理得出“在選拔官員時,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尋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潔之士”。
 
人的本性不能等同于人的行為,好利惡害確實是人的本性,但不求私利卻是高尚之人超脫本性的超我之舉。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從來不缺乏舍生取義、吊民伐罪的仁人志士,他們為國家的統一和強大舍棄了一己私利,甚至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所以,這些仁人志士就是上述論證中事實論據不成立的強有力證據。
 
四、是否存在推理問題
 
如果一個論證的推理過程出現了問題,那么即使是再正確的論據和結論放在一起也不會是一個正確的論證。這是因為論證不是單一地陳列論據與結論,而是將論據與結論通過推理過程聯結在一起。所以,如果論證里面的推理過程存在問題,那么整個論證是無法通過論據來證明結論的成立性的。在推理過程常考的邏輯錯誤有自相矛盾、類比不當、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
 
下面我們以2010年1月真題舉例說明推理過程是如何存在問題的:
 
【真題片段】
 
可以預言,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的經濟格局與政治格局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之間再也不會有天壤之別的感覺,非洲大陸將會成為另一個北美。同樣也可以預言,由于中國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中國和世界一樣,也會從立體變為平面,中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鴻溝將被填平,中國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2010年1月)
 
【事例分析】
 
在上面的真題例句中,由“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之間再也不會有天壤之別的感覺,非洲大陸將會成為另一個北美”類比推理出“中國和世界一樣,也會從立體變為平面,中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鴻溝將被填平,中國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其中將“中國”類比“世界”,“中國東西部”類比“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但是,這樣的類比是存在不妥當之處的。
 
“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和最發達國家”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中國東西部”是一個國家內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適用的規則在地區與地區之間不一定適用,中國東西部之間存在著最不發達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之間所不具有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差異,所以不能簡單地將世界的發展道路照搬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