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面墻,滿滿的鑲嵌著《財經》歷期的經典封面:“基金黑幕”“、“再問央視大火”“股災啟示錄”“戰霾關鍵局”……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封面故事仿佛勾畫著一個時代的縱切面。眾所周知《財經》和《哈佛商業評論》由財訊傳媒持續運營,在過去的20年中,財訊傳媒一直保持著經濟市場守望者的角色,不斷擴大著財經媒體的報導空間與深度;而這也是光華MBA校友劉霄女士揮灑青春的20年,她以自己的膽識和拼搏見證并推動了中國雜志業的成長。
【逆流而上,行業先鋒】
1990年,從人民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后,劉霄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研究中心下屬的雜志社,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媒體被稱為“無冕之王”,記者由于掌握著話語權而享有無限的榮光,剛剛參加工作的劉霄也有著同樣的美好期待。然而主編卻為其指了另外一條道路:做發行。
發行與采編都是一家雜志不可或缺的兩部分,但卻處于平媒產業鏈的不同位置。編輯部是雜志的靈魂,內容端的基色奠定了一本雜志的風格;而發行是一份奔波各地、與各種人打交道的工作,并不如記者或編輯聽起來體面,從業者構成也極為參差不齊。面對第一份工作的切入身份,名校畢業的劉霄有所猶豫,但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在主編的點撥下,劉霄認識到,雖然眼下發行依靠郵局、雜志社效率日漸降低,市場化發行是必然趨勢。在充足的施展空間下,年輕的劉霄一個人帶領還未成型的發行部,自建渠道、拓展代理商、管理全國分印……北京姑娘的闖勁兒讓她很快便進入了角色。
由于行業規則尚未建立,從0到1離不開持續的開拓和碰撞?;趯﹄s志定位和目標讀者的挖掘,圍繞其行為方式進行推廣,在跑發行的最初幾年中,全國各地都有劉霄的身影,“需要與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愛好廣泛的劉霄讀過古龍和金庸全套小說,在各地“發行江湖”的摸爬滾打中,練就了世事洞明的敏銳和人情練達的成熟。“當時雜志一般不需要分印制,但證券類雜志時效性極強,最多時全國鋪設20個分印點”,劉霄逐漸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市場發行方法,財經雜志的運營方式也成為整個平媒市場化發行的先鋒。
【角色轉換,且行且思】
工作五年后,劉霄進入北大光攻讀MBA,周刊節奏的《證券市場周刊》(后更名為《財經》)擠壓了很多時間。劉霄將在光華所學與工作很好地映射起來,帶著問題來上課,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為她在管理崗位持續深耕打下了堅實基礎。
畢業后,劉霄并沒有像身邊人所設想的那樣離開,而是堅持繼續原領域,用她本人的話說,這“正是最有意思的時候”。
《財經》雜志以公正、專業為新聞原則,及時報道、評論影響中國與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和焦點人物,一個強大的經濟類資訊采集、分析、發行系統亦日漸成熟。在這成熟系統的背后,離不開劉霄將市場化發行從一片混沌中摸索并建立起的行業規則。參與創辦《財經》的數年中,劉霄運用圍繞目標讀者鋪設的發行渠道和精準的推廣方式,使其發行量迅速擴大,伴隨著“獨立、獨家、獨到”的內容影響力,《財經》短短幾年間就成為中國新聞界的一面旗幟,劉霄也從雜志發行負責人一路成長為財訊集團的發行總經理。
從發行人到出品人的角色轉換,是一個重要的飛躍。多年發行領域的深厚經驗,讓劉霄能夠更加從市場角度通覽一本雜志的方向,而同時內容經驗的欠缺也為她帶來了雙重的影響:“既是短板,也是長處”。在某期《美好家園》編輯會上,劉霄發現有一篇文章寫的非常好,但是編輯認為沒有合適的欄目放置就沒有采用。而劉霄多年的發行經驗讓她習慣站在讀者的直觀角度看問題,精彩的文章才是一本雜志的核心,不應由于欄目不合適而舍棄。“不懂內容”,才能甩掉條條框框,突破固有思維煥發新的活力。事實證明,這正是符合市場需求的。
【風云變幻,守望價值】
2011年前后,“互聯網+”成為新一波浪潮,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商業形態,為很多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劉霄認為,所謂媒體已經不再是以前傳統意義上的概念,現在需要重新定義:“京東、淘寶、攜程,這些巨大的流量入口都是媒體,或者說是媒介,游戲《王者榮耀》也是非常大的媒介,我們現在只能說是特定領域的內容生產商和內容貢獻者。”
作為媒體二十年從業老兵,劉霄坦言,新媒體的競爭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是一個新的維度,“頭幾十秒就要抓住用戶”,需要非常高的學習能力與創造力。而這一切的基礎首先是“學會理解”。如對于當下火熱的粉絲經濟,劉霄表達了她所看到的背后深層次社會結構因素:“60后70后把持著核心位置,80后咬牙拼搏,90后也開始步入工作,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勞動力呈現出密集狀態。這個時候年輕人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狹窄,需要通過網紅、打賞等方式來進行自我實現,這是可以理解的。”
更深入的市場化、更多元的探索方式,以及互聯網化程度的加強,構成了新的十年中國財經媒體的基本圖譜。財訊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變化的媒介環境中,對轉型發展的探索從未停止。從最初的電子化、數字化到刊網互動,再到今天引起廣泛探討的"全媒體"建構,如今已形成了以《財經》雜志為核心的全方位資訊平臺。多元化的內容傳播形態不僅使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也打造了豐富的閱讀場景?!豆鹕虡I評論》中文版即將和“場景實驗室”共同打造一場沉浸式演講盛會,邀請了新經濟領域的多位知名企業家和學者,圍繞著“新技術、新場景、新內容、新模式”四大主題展開。
但是,在這一切積極嘗試變革的同時,劉霄強調,“變化的只是形式,我們的靈魂、品質、價值觀始終如一。”二十年風云變幻,《財經》雜志以及財訊傳媒集團始終秉承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為探求真知的受眾提供全方位的分析與可信賴的信息源。而劉霄在這二十年中的奮進與堅持,正是源于光華人的時代使命感和價值觀,從未偏移。
作者:2016級P5班徐弘
本文刊載于北大光華MBA《光榮與夢想》2017年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