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秦悅,光華管理學院07級本科生、2016級全日制MBA,曾就職于中國恒大集團、山水文園投資集團,擔任董事局助理、高級經理等職位。現為君聯資本投資經理,重點關注消費、泛文娛等方向。
秦悅,光華管理學院07級本科生、2016級全日制MBA,曾就職于中國恒大集團、山水文園投資集團,擔任董事局助理、高級經理等職位。現為君聯資本投資經理,重點關注消費、泛文娛等方向。
相識——得心態者得天下
與光華的結緣,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秋天,那一年在對經濟和管理的一無所知中來到光華,用一個文雅的詞來形容就是“懵懂”——讀之前以為銀行家應該是負責點錢的,后來才知道,是負責算數的:高數、線代、概率、統計、計量……小小的學渣被五湖四海的學霸們無情碾壓,只好躲在角落里默默地鼓掌加油。
“還好當年心態好,不然真得抑郁了”
重逢——光華緣妙不可言
再次與光華相逢,是2016年的秋天。那時的我可謂充斥著矛盾:不知工作是到了舒適區還是更年期,對于未來的路充滿了恐懼。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認識自己同樣是很難的一件事,“如何認清自己”成為了這個時間段的主旋律。
因為了解、因為信任,急于轉型的我選擇了重返母校深造,這可能是十年來我做的最重要的決定。到如今,我用了11年收集了兩枚同校同院同材質的畢業戒指,時間似乎長了一些。但是相對于漫長的職業生涯,這種轉型勢在必行,這個選擇如此堅定。
“給自己一點壓力,尋求一點改變”
變化——是學校是人生
再次回到北大、回到光華,很多變了,很多沒變。
雞腿飯從康博思搬到了學五,大澡堂已經拆除,宿舍有了空調,07級男生宿舍45乙的主人已經是小了兩代的15級,傳說中的公主樓推平成公主墳、又重蓋成公主樓。
黎叔還在講課,只不過從微觀經濟學變成了管理經濟學;統計課還是必修,只不過從數學理論變成了商業實踐;俏哥也親自上課了,說的是公司財務,講的是光影流年;小小的學渣在同學的要挾下也開始坐在第一排……還是熟悉的教室,但是有了更深的感悟:曾經以為學習與工作毫無關系,但是如今發現,原來知識離工作那么近那么近。
“唯有變化永遠不變”
課堂——物超所值 童叟無欺
坦白上說,作為一個已經被光華虐過一次的學生,入學前不會對MBA的課程抱有太大的期望。然而,真的出乎意料,課程大大超過預期,印象深刻的課程不計其數:管理經濟學分析了最新的平臺型企業與企業治理,與工作的結合那么密;營銷學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去思考何為商業,顛覆了我對商業模式的基本認識;會計學圍繞著一個又一個的活生生現實商業案例,幫助我們在工作中一層層剝離財務的偽裝;統計課則告訴我們,其實對于管理者并不需要多強的數學專業技巧,而是一個數據分析的思維邏輯……
形形色色的選修課程,可以滿足一個學生對于商業的各種向往。有針對投資人的企業估值、商業模擬、價值創造;有針對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創新、創業金融、創業決策;有百家講壇開闊視野,也有哲學人生陶冶情操;行業文化周更是將商業、學術、自由完美結合,給予學生新的“洞察”。
用數學公式說話的作業換成了多如牛毛的Presentation,累、但是快樂著。終于可以發自肺腑的說出一句父母常談的話:
“上課是福”
就業——這很光華
說到就業,光華無可比擬的師資、校友、社會資源就體現出來。對我而言,本科和MBA畢業后的工作均由光華職發老師推薦。也從一個跌跌撞撞的地產人,變成了一個VCer,并且會長期在這個職業上發展下去。
我并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去一樣的工作,或者用同一個觀點、同一個角度去定義一個工作的好壞。在我眼里,工作只有“適合”二字,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劉俏院長說的那樣“如果每個人都是想畢業后去投行去金融,那么這是教育的失敗”。
對于個人來講,職業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曲折中前進是主旋律,光華的作用從不意味著萬金油,更不意味著工作的保證,而是把起點提高到一個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并降低波動。只要肯努力,相信每個同學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胸懷是廣闊的,薪資是狹隘的”
未來——且歌且行
《三個傻瓜》中有一句臺詞:“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我覺得卓越二字用來形容光華更合適不過。它不僅體現在卓越的師資、卓越的學生、卓越的校友,更體現在一種追求卓越的態度:如何思考,如何批判,如何進步。所謂治學,理當如此。
左思右想,我能回報的唯一方式就是“成長”。不斷的成長,知行合一,年過三十而不油膩。如今的光華,已經成為中國商學院的一面旗幟,希望未來,能夠成為世界最優秀的商學院,能夠糾正世人對于商學院的偏見,能夠一次又一次的推動社會進步。
“這是夢想,也是現實。縱使11年后,我還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