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履歷上看,擁有博士和董事長的雙重標簽,劉永建很大概率會被歸為“學霸型”創業者。但是,他的深耕卻絕非單一地追求專業縱深,而是一種在正視變化的同時,有的放矢地靜下心打磨自己。也正是由于具備隨時“沖出起跑線的勇氣”,劉永建才會達到“創業三重生”的高度,并在職場最重要的轉折節點來到社科大,通過 MBA的學習全面提升自己的商業能力和人文素養。
圖1:劉永建
劉永建,2016級社科大MBA學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MBA校友會第三屆秘書長
智庫聯盟(北京)國際自然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
北京新夢翔留學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智庫聯盟(北京)國際自然科學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9月,智庫聯盟以“智庫+教育+資本”為商業模式,以“創新、價值、實踐”為價值觀,聯合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等部分專家學者共同組成,共同致力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內的經濟發展研究、交流。合作國內外著名高校,為全球各行從業人員提供高端學歷學位教育咨詢、教學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提升通道。同時為企業、行業發展提供咨詢服務、教育培訓及投融資服務。
讀MBA是維度和界限的雙重升級
記者:為什么選擇社科大MBA?就讀社科大MBA之后對您有什么影響?
劉永建:選擇社科大MBA其實是比較偶然的。當年面試三所學校,三所學校對比,社科大MBA給我的印象是最好的。從面試過程到老師提問環節,都體現出老師的教學水平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往屆校友的傾力推薦,讓我感受到社科大MBA無論是學習氛圍,還是師資力量都是非常不錯的,在綜合對比之后,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社科大MBA。
就讀社科大MBA后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從2013年從事教育行業至今已有8年。2013年創業,2016年入學,就讀之前自認為在這個行業領域很專業,但入學后發現身邊的同學一個比一個優秀,并且大家還都很低調,很務實,這對我的沖擊非常大。在讀社科大MBA期間壓力是非常大,因為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但正是因為結交了一群優秀的同學、朋友,才對我人生的發展軌跡和創業有了新的拓展。
記者:如何把在社科大MBA中學到的知識化為資源來幫助自己?
劉永建:我在社科大MBA選的是戰略管理方向,這對我公司的發展其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很多的幫助和指導。比如我的校外導師是北大縱橫的副總裁寶山老師,他本身就從事企業咨詢,公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遇到不確定因素的時候,我都會向老師去請教。
當然校友對我的幫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創業的賈超,他從一個草根發展為有戲電影酒店董事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時常也去交流一些心得。創業伴隨著艱辛,校友之間,哪怕我們現在畢業了,也一直相互幫助,如果說沒有社科大MBA兩年的錘煉,我們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戰略上是達不到高度的。如果能把在校學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的工作中,會是非常實用的。
圖2:采訪現場
感知變化,應格局而成長
記者:您創業過程中認為什么比較困難?
劉永建:我認為創業是一條不歸路,但大部分的年輕人如果這輩子不創一次業,我又覺得是一種遺憾。遇到困難其實很多,我從2013年開始創業,到現在渡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3年到2015年底,我合伙創業,但沒有經驗,只有一股熱情。想著如果在北京安家,單靠工資是很難的,作為一個北漂,當時就想著一定要在北京生存下來,并且要活得很好才行,所以選擇創業。沒有管理經驗,沒有項目資源,沒有團隊,應該說是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非常苦的,吃了很多虧,被別人騙了很多次,甚至最后和合伙人分開,都這是第一階段交的學費。
第二階段,2016年到2019年底,差不多4年的時間屬于獨立創業,我在這4年的創業過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鍛煉,無論組建團隊,找項目資源,還是做市場,四年確實全身心的付出也得到不錯的回報。在創業期間加入社科大MBA對我也有很大影響。
第三階段,從2019年12月到現在,我把它當作我創業當中的第二次轉型。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有瓶頸的,想突破瓶頸,不光需要勇氣,還需要資源、能力……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你才會有一個新的轉型。
從2019年12月,邁出的另一步就是整合資源。我除了現有的公司之外,分別在武漢和西安又投資了兩個分公司。
北京公司受疫情影響是比較大的。今年北京公司的營收其實一直到4月都是虧損狀態,我及時做了調整,把主營業務由國外業務重點轉為國內業務,到今年6月公司才逐步恢復元氣。6月我們又做了一次大的調整,全面布局國內的二三線城市,在這些過程當中遇到的困難是非常大的。
今年疫情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對于創業者來講可能重新歸零。但如果我們抓住這次機遇,可能會少奮斗很多年。這個心態很煎熬的,上半年有一個半月是失眠狀態,但熬過來了。到現在我們相當于創業第三次轉型,公司采取了收并購模式。現在我們整體外地有12個分公司,北京有三四家團隊,加在一塊差不多有120多人。
記者:您現在的團隊已有120多人,如果團隊出現分歧,您是怎么處理的?
劉永建:我們團隊比較有意思,核心團隊有學校和其他學校的MBA校友,也包括社會招聘和我們自己內部培養的。出現矛盾這是必然的,但我們在組建核心團隊時就是定下規矩,在公司內部怎么樣討論都可以,但要就事論事,要以公司的利益為切入點。又怎么調和呢?大家有各種方法,特別累的時候,我們組織大家團建談心,大家聚餐,方法很多。
受今年疫情影響,公司今年想保持去年同期的營收水平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大家工作壓力非常大。對于核心管理層來講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下班基本是晚上10點以后。就這樣走過來后,我們的團隊反而越戰越勇,越來越團結。大家的目標、使命、價值觀都是一致的,所以在遇到矛盾時,大家能相互能理解。
當然也會存在不協調的聲音,這樣的同事我們盡量去轉化。公司一直在向前跑,你實在跟不上的話,就可能被淘汰。公司現在轉型做互聯網教育,節奏加快。我們也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同事,我們會有專門的人事部、心理咨詢師都會去溝通協調。在教育領域不管是不是創業公司,都會遇到這種問題,工作以和為貴,大家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圍繞這樣的核心,我覺得其實都很好談的。
寄語未來,學習是為了從“不知不覺”到“知行合一”
記者:我們看到您在創業同時仍在攻讀博士,您對社科大MBA學生考博怎么看?
劉永建:我從事十多年的教育行業,身邊有很多讀博的人,我感覺大家對考博的方式甚至理解有很大的誤區。
國內的博士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從以前的考試制到現在有免推,有申請制,也有像社科院大學的考試制。比如各所之前舉辦的同等學歷申請博士,叫單證博士。國內讀博不僅僅是看研究生的專業、學校。讀博分很多種,有研究型的博士,做學術研究,國外有課程比較多的課程性博士。但讀MBA學生大部分的人群,公司管理和創業者居多,而MBA是管理專業,有比較強的實用性。
對于目前MBA學生讀博有很大挑戰,我建議同學們可以換個思路,它有很多種途徑。
第一,本碩專業是否一致。國內博導比較喜歡本碩專業一致的,這樣無論進行課題研究還是寫論文,基礎比較好,能有一致的脈絡和框架。
第二,第一學歷。國內博士每年的招生量非常少,我從一些媒體上找到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年報考人數10萬人左右,但能錄取的占30%,也就是差不多3萬人,但今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突破了400萬人,這個比例是嚴重不協調的。
所以讀博比高考和考研還要難,同時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競爭就業壓力非常大。我認為讀MBA的學生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如果真的是工作中需要讀博,可以考對口的院校和專業再去讀,并且需要提前一年聯系導師。目前博導能夠帶博士的數量是非常少的,據我了解,博導目前規定的是只能帶1到2名博士生,所以如果有考博計劃,要提前一年聯系導師。
最后,如果大家有其它需要,比如北京落戶,或進高校教書,或去當管理,我建議MBA的同學們可以考慮其它途徑,比如國外的博士。因為國外的博士屬于申請制,申請制就相對比國內簡單很多,只要本科的學士學位、碩士的學歷學位都有,我們申請國外的博士是很容易申請下來的,無非是選擇是課程型還是研究型。課程型課比較多,是需要出國的,研究型的課比較少,兩三門課程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去讀,因為疫情,為了緩和中國學生因為疫情不能出國,教育部今年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國學生讀博的政策,在國內線上學習就可以。
記者:師兄您已經畢業這么多年,但仍心系校友,而且現在您是校友會的秘書長,您覺得校友會對社科MBA來說是如何定位的?
劉永建:很榮幸在畢業后能在校友會里能擔任這一職務,能夠有機會幫校友做些事情。我認為校友會其實是連接校友跟學校關系的一個紐帶。
社科大MBA到今年已經十屆了,很多校友畢業后聯系是越來越少,校友會組織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讓大家畢業后還有機會借平臺去做些事情,MBA圈子更多的是管理者和創業者,讀MBA后,大家都是以校友會為平臺為紐帶去做交流,對于已經畢業的校友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組織,可能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回學校。
今年疫情,我們跟著劉峰會長參與抗疫捐贈活動,校友會發動校友募集物資、資金,幫北京一些醫院和湖北等地寄送口罩、消毒水。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大家雖然不能見面,但也能在校友會平臺上自發的為社會做些事情。我們湖北的一個校友,收到校友會捐贈的物資的時候非常感動。對校友會來講,這就是它意義所在,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交流去合作,非常有意義,真的是非常感謝學校成立校友會組織。
記者:對2020級的師弟師妹們想說什么?
劉永建:我挺羨慕咱們的學弟學妹。我們讀MBA的時候沒有機會回到小院,你們現在有機會在小院,而且在今年疫情特殊的環境里,大家來自全國各地還能相聚在教室里學習,機會非常難得。大家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鐘。
這不是煽情,像我們畢業后,我們想聚會都很難,大家工作都很忙。在學校里學習過程當中能有機會大家去交流,一定要多交流。可能大家感受不到,要等等畢業那天,甚至畢業兩三年五年之后,才會覺得:我好懷念學校的在一起的日子。所以緣分大家要珍惜。
另外希望同學們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都要抓起來。我們社科大MBA的老師講的這些知識很有用,并且很有高度,這是我們在大學甚至在社會工作當中接觸不到的。我們身在其中卻不知價值所在,但走上社會才會發現我們老師好厲害,你想再去聽老師的課就很難了。
最后要多多參與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因為學校在各種活動里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像亞沙、帆船賽等等,這些對每位同學們來講都是一次歷練的機會,多多參與能鍛煉我們各方面的組織協調能力。這是在平常工作當中是很難有機會去接觸到的。累一年兩年,堅持下來的收獲絕對是不一樣的。
圖3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16級MBA全體學生合影
記者:您要不要對鏡頭對您當時的同學們說幾句話?
劉永建:常回家看看。小院現在是變得越來越漂亮了,各種設施也越來越健全。我們雖然在工作越來越忙,但是我覺得每一年甚至有更短的時間,我們都應該回母校來看一看,大家常聚一聚,大家常常分享一下酸甜苦辣,這也是一種享受。
記者:社科大MBA的10周年之際,您對母校有什么想說的?
劉永建:很榮幸見證了社科大MBA十年光輝的歷程,也非常感謝學校兩位導師的培養,希望社科MBA在今后的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都能像現在一樣光芒萬丈。希望母校越辦越好,今后每個十年,我們都能以校友的身份站在這里,感受這份榮光。
后記
“成功時不沾沾自喜,超越自我再贏一次。失意時不怨天尤人,從頭爬起永不放棄。”從劉永建學長身上,我們不僅僅看到社科人堅韌不拔、求真務實的過硬品格,更加領悟到他用深度的思考和博大的胸懷,成就了人生更大的格局。拼搏人生,從不設限。“在規劃的主線里,做大膽的嘗試”,讓有限的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
原文標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成立暨MBA十周年慶典系列報道之——校友訪談|劉永建:見證社科大MBA十年歷程與創業讀博分享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7Ba9vLWCUZcByiWL7QMV8Q
以上就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成立暨MBA十周年慶典系列報道之——校友訪談|劉永建”,更多
MBA院校新聞,請多多關注社科賽斯MBA備考網!